胡美东  >>  正文
胡美东:木偶的春天(中)
胡美东
2015年12月15日

木偶困境
无论从汉语字面上理解,还是从木偶起源来看,木偶戏一出生就与“困”有关。
据传,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后巧借木偶戏,声东击西成功突围。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吊线子戏”,是古老珍稀戏种。

荷兰木偶深受中国观众喜爱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摄
荷兰木偶深受中国观众喜爱。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 摄
提线木偶所演剧目既有从汉族民间说唱本和传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里的木偶戏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伴奏,其中操作木偶者还能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可谓一身多能。
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
看提线木偶戏曾经是市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

澳大利亚木偶与比利时木偶台下过招,国外木偶动漫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摄 (23)
澳大利亚木偶与比利时木偶台下过招,国外木偶动漫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 摄
由于受众的萎缩,最近10多年来,各提线木偶戏班的经济效益差,演出次数越来越少,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更是难找,从而使提线木偶演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
现有的线戏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
享有2000多年历史的木偶戏是福建泉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如今,木偶戏好像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 而从事木偶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欧洲木偶注重表演艺术家与木偶的高度融合。德国木偶剧院在第四节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上表演精彩节目  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摄 (4)
欧洲木偶注重表演艺术家与木偶的高度融合,德国木偶剧院在第四节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上表演精彩节目。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 摄
泉州提线木偶第三代传承人王建生担心如果木偶戏文化继续走下坡路,这个宝贵的民间艺术会彻底消失。王建生现任泉州艺术学校提线木偶专业的老师。
他透露每年选择这个专业的新生数量少的可怜。通常情况下,每年只能招进10到14个新生。“我们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激起对这个地方艺术的兴趣”,他说。
为了让现代观众接纳这门传统的艺术,让这门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品位,这门民间艺术也经历了很多变革。林聪鹏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木偶头制作人之一。
“过去我们的木偶是从来不需要化妆的,因为那时候的舞台小,没有精心的舞台布置。但是现在不同了,我们的舞台布置更加精致,素面的木偶会在耀眼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惨白,必定会影响演出的效果。”林聪鹏说。
说着,他拿起正在制作的一个半成品说:“我们要给她打粉底,搽腮红,涂口红,还要贴上假睫毛。” 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林聪鹏在制作女性木偶头的时候,会特意赋予她们一双大眼睛。

外国木偶用材品种比我国多。图为荷兰木偶巧遇中国唐山皮影 。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摄
外国木偶用材品种比我国多,图为荷兰木偶巧遇中国唐山皮影。中国日报记者胡美东 摄
提线木偶表演是一个苦差事,需要过硬的基本功。想要让手中用线操纵的木偶表现出灵气和生命力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我们手中的木偶是扮演一个小生的角色,那么我们提线的动作要略微轻柔一些,因为小生的步态应该是比较优雅的。但如果要表现一个大花脸的步态,我们提线的动作要幅度大一点,夸张一点。”
他认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木偶戏现在还没能走出泉州这片土地,它仍停留在是一种家门口的民间文化。”他希望泉州的木偶戏可以在中国的大学中得到普及,让泉州以外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个永不过时的民间艺术瑰宝。
关于作者:胡美东,中国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