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由“快餐”到“大餐”
杨应森
2015年12月16日

(深圳人读书活动系列二)

深圳人“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
那么,深圳人“怎么读书?”
早些年,深圳人的读书既然追求“功利”、“实用”,当然就得讲究“速效”;既然把读书视为“补课”、“充电”,当然就得讲究“速度”、恨不得“立竿见影”。


(尽享“快餐文化”。  齐洁爽  摄)
于是,就在“麦当劳”、“肯德基”风靡深圳的同时,“快餐文化”也在这座城市大行其道,“快读”成为深圳人读书的一大特色。
一位在知名企业做网络管理员的朋友告诉我,他只用了3个月、“快读”了一本网络管理入门的书、就取得了上岗资格,比在大学苦读几年“收效快得多”;一位朋友的太太拿到会计证不过一年,也是靠“快读”、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
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恰恰给深圳人创造了“快读”的全新载体。
于是,深圳人手里的书卷变成了手机、平板电脑。在地铁、公交车上,深圳人翻阅的不再是“书卷”,而是手机、平板电脑的屏幕;在“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里,随时可以看到一边“快吃”、一边“快读”的深圳人。

(在深圳到处可见电子阅读身影。  齐洁爽  摄)
在深圳这座“最互联网”的城市,人们的电脑、手机的阅读使用率达到了67%,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读者规模已经达到了1030万人。
庞大的数字阅读、移动阅读读者群,与深圳人口年轻化、产业高新化的特点相匹配,而且在以“快节奏生活”闻名全国、崇尚“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圳,人们似乎也更容易接受数字阅读、移动阅读这些现代化的“快读”方式。
于是,在“纸质图书将会消失”、“纸质书籍将被边缘化”的声音中,深圳的纸质图书销售量一度连续4年出现下滑。
但是,近2年发布的“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和深圳图书馆的统计数据,又让我感觉到,恰恰是在“最互联网”的深圳,纸质书籍眼下却在逆势中回归。
据2015年的“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深圳人当年平均阅读纸质图书6.61本、比全国平均数高出约2本;深圳家庭户均藏书量75.53本、比去年增加了11.86本;深圳图书馆的“读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者中,84%的读者选择阅读纸质文献,38%的读者选择通过电脑上网阅读,42%的读者选择手机、PAD等移动设备阅读。
“互联网+读书”是刚结束的第16届深圳“读书月”的年度主题。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说,“互联网+读书”并非是用互联网阅读取代纸质阅读,“而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来推动阅读”;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互联网+读书”的核心是“读书”,而不是简单的网上阅读,“而是通过网络平台、让纸质图书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到达读者手中”。

(这位小朋友在图书城专心致志阅读。  冯明  摄)
我在老朋友、资深报人彭晓的家里,和他聊起了纸质图书在深圳的回暖。他认为,这就是深圳人开始“读闲书”、“闲读书”,由“快读”到“慢读”、“闲读”带来的结果,深圳人的“读书”,正在由狼吞虎咽“快餐”变为细细品尝“大餐”。
彭晓觉得,虽说比起白纸黑字的纸质书来、电子书有声有色,但却没有捧着纸质书的厚重、没有纸质书的墨香,那种捧着“书卷”、闻着“书香”的享受,是在电脑、PAD、手机的屏幕上难得感觉出来的。
电子阅读容易带来“碎片化”、“标题化”、“浏览式”阅读,而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快读”,其实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尹昌龙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将处于一种互相融合的并存状态,“没有谁能取代谁”。


(奶奶带着小孙子一起参加读书月活动。  冯明  摄)
虽然面对网上阅读的强劲冲击、虽然深圳是座“最互联网”的城市,但是,深圳却“书卷不失”、“书香更浓”,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开始追求那种捧“书卷”、闻“书香”的悠闲,积淀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气。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