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东  >>  正文
胡美东:连家船民的岸上新生活(上)
胡美东
2015年12月28日

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造福工程”,曾经以船为家的船民们开始在岸上安居乐业。
“连家船”,意为船上的家,是一种可居住的货船,曾经常见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这种船长度为六米,有一个扁平的甲板可放置货物,如煤、茶叶、食物和鱼类,穿梭于不同的港口和村庄间运送货品。船尾的竹蓬下是船主一家的居所,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时候船尾也用来饲养家禽。

老一辈船民常年在船上屈膝弯腰劳作,造成双腿弯曲,膝盖变形,形成罗圈腿。在闽东的民间文化中,将其贬称为“曲蹄”

上岸前,连家船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过着贫困的生活。 (资料图片)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在“连家船”上的船民们被称为“曲蹄”,即“弯曲的脚”。这个蔑称形容的是船民们蹲在船上的姿势。贫穷且没有受过教育的曲蹄人处于社会的底层,遭受严重的歧视。他们不被允许上岸生活或接受教育。

70-80年代的石头房

1999年,连家船民搬上岸,喜迁新居。(资料图片)
自20世纪50年代起,船民们逐渐地搬到岸上生活,先后大概有四次大迁徙。1956年,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内,沿海的溪邳村建成了第一个船民的住所。六户船民家庭搬进了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家。
但是安置工作的进程是缓慢的。到了90年代,超过半数的船民在岸上定居。但在福建省、海南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仍有一些船民居住在近海的船上。
2013年,为了完成脱贫工作,我国政府安置了大多数的船民家庭,预计超过2万户。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船民迁居到了岸上。以下两则故事记录了福建两个村子里船民们迁居之后的生活改变。
下岐村

这是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全景(2015年3月25日摄)。

这是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正在施工的四栋居民新村楼,将安置最后100多户船民上岸居住。

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上岸定居的居民(2015年3月25日摄)。

下岐村位于福建东部一个小海岬的顶端。2015年,有120户居住在海岬附近的船民家庭搬进了下岐村。他们是自1997年开始的安居工程中的第四批船民。当时福建省有超过4000户船民家庭,居全国首位。下岐村有782户船民家庭,其中有超过3500个船民迁居上岸。
“我是在船上长大的。我的父母从另一个县把船开到下岐来,”48岁的下岐村民江成财说,“我们过去天天在甲板上生活。在搬到岸上之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睡在一张平稳的床上。”江成财是1997年首批迁居上岸的船民之一。他曾在工地工作,之后开了一家建筑公司。
但对于许多没有受过教育并且不会说普通话的船民来说,在岸上找到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一些船民又搬回了船上居住。为了把船民们留在岸上生活,当地政府提供了免费土地和每人1300元的建房补贴,还有水、电、电缆、医疗服务和上学的机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船民迁居上岸,土地资源变得紧张。开垦新土地花费极大,并且大多数船民的工作技能与海事相关,因此他们不愿意搬到更内陆的区域。当地政府试图把他们分散安置到不同的村庄,然而由于他们无法融入,这样做会让他们面对更多问题。
 自2014年以来,下岐村所属的宁德市投入了百分之八的政府资金在六个县的脱贫工作上。2014年到2017年期间,政府将继续在脱贫上投入1亿至2亿元。2018年到2020年期间,总额将会达到2亿至3亿元。

这是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村民在海上鱼排进行水产养殖,大海成了他们的海上牧场(2015年3月25日摄)。

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干部展示养殖鱼排里近9斤的海鱼(2015年3月25日摄)。

这是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船民陈玉坤家,修葺一新的农家三层小楼有120多平方米,屋里电视机、电脑、洗衣机一应俱全,厨房里设备齐全、宽敞干净(2015年3月25日摄)。
 今年,当地政府向另一个县买入了0.8公顷的沿海土地来安置120户刚刚移居上岸的船民。每户家庭都得到了10万元的建房资金。这块土地附近有一些泥滩和一个养鱼场。政府还另外提供补贴以鼓励村民养殖弹涂鱼增加收入。
关于作者:胡美东,中国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