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  >>  正文
曹中铭:中国股市需要进一步去"杠杆化"
曹中铭
2016年01月25日

2016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注定不同寻常。新年的首个交易日,投资者期望的"开门红"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股市还迎来"黑色星期一"。因熔断机制正式生效,由于沪深300指数跌幅达到5%而暂停交易15分钟,恢复交易后又因下跌7%触发熔断阈值而提前结束当天的交易。

但股市的暴跌并没有就此完结。1月7日,因再度触发熔断阈值提前收盘,沪深市场当天交易时间只有15分钟,也开创了A股市场的一大"先河"。从1月4日截至14日,短短9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3539.18点最低跌至2867.55点,最大跌幅高达18.98%,也足以见证市场的惨烈程度。

股指再次暴跌,也导致市场的诸多问题逐渐曝光。比如熔断机制因水土不服在实施四个交易日后不得不"被暂停",《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因留下大宗交易的减持后门而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此外,在股市暴跌背景下,还出现部分融资客出现爆仓、多家大股东质押股权跌破平仓线、某些分级基金再次面临着下折的风险等现象。

2015年的一轮牛市行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也给投资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如果说2007年那轮牛市行情夭折,是因为遭遇到外力金融危机的冲击的话,那么去年牛市行情走到尽头,则完全是市场内在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市场整体估值较高,且充满泡沫;场外配资存在违规行为;股市暴跌引发融资盘抛售股票等。

场外配资与两融业务中的融资资金等,都属于杠杆性质的资金。而且,由于其杠杆比例较高,一旦市场下跌,即使跌幅不是特别大也极易引发爆仓,进而会在市场中产生连锁反应,其危害性在去年的股市震荡中早已暴露无遗。因此,监管部门为了去"杠杆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场外配资被清理,某些信托帐户亦遭遇相同的命运。而且,对于融资业务,监管部门也下发规定将其原来的两倍杠杆下调至一倍,目的无疑是为了防范市场的风险。

但新年来股市暴跌,仍然有融资客出现爆仓被强平的现象。显然,无论被强制平仓的规模如何,其均会在市场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股市再次大幅下跌,相信会有更多的融资盘爆仓,即使目前融资规模与去年相比下降不少,但其影响同样会是灾难性的。因此,目前的融资业务,仍然存在进一步去"杠杆化"的要求。个人建议,将融资业务的杠杆降低至0.5倍为宜。

除了两融业务中的融资业务需要去杠杆外,对于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同样须进行规范。如同洲电子日前发布公告称,由于控股股东质押给国元证券的1.22亿股已接近警戒线,上市公司被迫停牌,以为控股股东筹措资金、追加保证金或追加抵押物赢得时间。同洲电子也成为今年股权质押接近"爆仓"的首个案例。而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3日收盘,两市有189只个股的股权质押已跌破理论平仓线,涉及质押市值1304.65亿元。如果这些个股被强制平仓,其后果不堪想象。

股权质押式回购是近两年的一项制度创新,上市公司大股东将股权质押给券商、信托公司等资金融出方,并从其融入资金,到期后由上市公司归还资金,并解除质押。以股权质押换取临时性或短期性的资金,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资金"杠杆"。而一旦质押方无法实现回购,相关股权被强制平仓,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基金公司推出的分级基金亦属于杠杆型基金,牛市时这类基金能为持有人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市场走熊,那么其风险亦是巨大的。去年股灾期间,就有多只分级基金因为股市暴跌而触及下折阈值,许多分级基金的持有人亏损严重,丝毫不亚于融资客爆仓。

因此,对于这些高风险的创新产品,监管部门不可等闲视之。市场需要创新,但控制风险更重要,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更是如此。杠杆资金曾经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类似的悲剧则不能再重演,否则,去年昂贵的学费无异于都打了水漂。笔者以为,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治久安,也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们的市场需要进一步去"杠杆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管理员】
曹中铭,独立撰稿人,资深财经评论人。在多家网站、报纸、杂志开设有专栏,已发表数百万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