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太  >>  正文
刘明太:最后的渔猎部落
刘明太
2016年01月28日

松花江和嫩江由南北两个方向在吉林省西部交汇,两江汇流的西岸,就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查干湖。查干湖畔生活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渔猎部落,冰湖渔猎在这里传承了千年。
湖畔村庄的各色物件看起来都和“鱼”有关,院子里、房顶上、围墙边晒着渔网,贴在玻璃上的窗花和门框上的对联,也大都以“鱼”为题,就连小孩子的书包也满是鱼的图案。
曾经一网打出42万斤的历史也赋予了查干湖和这里的渔民足够的神奇和灵性。神话传说和先民轶事,让这里的人们坚定了对“圣湖”崇拜,这种对天地和自然的虔诚和惜护世代延续,传承至今。
当无垠的白雪厚厚地覆盖在查干湖面上的时候,湖边的渔猎人家开始备好上冰的冰镩和马轮、渔网,忙碌一冬天的冬捕就这样开始了。

冬捕现场

冰湖冬捕仪式古朴隆重,称作“祭湖醒网”,意为:祭祀恩泽的圣湖,唤醒沉睡的鱼网。渔猎汉子们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祭祀祷告,感激圣湖对人类的恩泽,远祈万物生灵永续繁衍,近求冰湖捕鱼喜获丰收。“祭湖醒网”过后,在冰湖的深处,传承千百年的“凿冰捕鱼和千米巨网冰下取鱼”就开始了。
每年的冰湖捕鱼都要持续40天左右。每天下网捕鱼的位置由老渔把头,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选择鱼群聚集的地方,围着鱼群凿出400多个小冰洞,将2000米长的大网通过相隔60多米的冰洞,用传杆、扭矛和走钩在半米厚的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鱼圈”。几个小时后,随着马拉绞盘的转动,一张大网在冰洞口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万尾鲜鱼跃出冰洞,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堆起“鱼山”。

沸腾的冰湖

查干湖冬捕壮观场景

丰收的喜悦
今年冬捕是从去年12月28日开始的,渔民们撒下的千米长巨网, 一网打出10万多斤鲜鱼,“头鱼”更是拍卖出了7.8万元的天价。
已经80岁高龄的石宝柱是查干湖“鱼把头”第十九代传人。老人家15岁开始捕鱼,8年后就已成为一名合格的“鱼把头”。他现在是查干湖最有经验的渔夫,是每一年冰湖猎鱼的英雄。
“一个称职的渔把头肩负着很高的期望,”石宝柱说,蹲在冰上观察,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才能找到鱼,“当冰层中能看到小气泡的时候,就意味着这里有鱼。而且还得看鱼动弹不动弹,小气泡要是在里边逛,证明这鱼没走。”
跟随父辈一起,石宝柱在查干湖生活了一辈子。谈及过往,老人感慨颇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查干湖各地渔民聚集,那时的捕鱼是掠夺性的,不计后果。直至六十年代,查干湖渔业资源濒危,意识到危机的人们开始引水、放苗,保护湖内渔业资源。目前,查干湖拥有鱼类资源68个品种,年产量超过6000吨。
石宝柱早在55岁的时候就已退休,不过他不必担心未来冬捕技艺会失传。因为现在他的徒弟和徒孙们都在向他学习这些技艺,并且做的很好。冰湖渔猎后继有人、传承无忧。

鱼把头石宝柱

挑选鲜鱼。李月东 摄

鲤鱼跃龙门。李月东 摄

拍得头鱼的商家兴奋地将鱼高高举起。 丁研摄
“查干湖冬季捕是对古代捕鱼部落研究的活化石,”吉林省民俗学家曹保明说,“渔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尽显查干湖冬捕文化传统。查干湖渔猎保存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作者:刘明太,中国日报驻吉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