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 字子思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基石,是天地人宇宙生命大一统秩序的伟大建构者,是中华古典宪政体系的伟大实践者。孔子学说,以其对晚周之前中国绵延数千年文明传统的继承、整理、诠释、更新,对人类长治久安的宪政-道德秩序、普世文明的恒久价值与进步意义的一再坚守、弘扬,广受各个时代的天下精英——君主、诸侯、贵卿、士绅、百姓的礼敬、推崇、继承。
历经周秦汉唐宋明等历代变迁,孔子学说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人道性,获得古今历史正反经验的一再验证,从而成为垂范千古、促进全人类进步的伟大智慧的代表。
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事业中,之所以能超出晚周其他诸子,巍然而为中国第一学派、中国第一名门世家,关键要素有三:一曰儒家学说之真理性、人道性、不朽性。二曰孔子创立的“世家之学”(孔子家学)传播体系。三曰独立于官学之“私家之学”(私门之学)传播体系。
司马迁《史记》率先在中国正史中确立孔子“世家”地位。太史公在记述中国历代帝王本纪、年表、礼乐八书等国体,在叙述吴、齐、鲁、燕等诸侯国的贵族血统“世家”之后,奇峰突起,将平民身份的孔子列入“世家”,称“孔子世家”,一举打破夏商周两千余年天子、诸侯、贵卿主导中国社会的惯例,将“匹夫而为百世师”的孔子及其后人,列为《孔子世家》,与此同时,把平民抗暴造反的英雄人物陈胜,列为《陈涉世家》,紧随《孔子世家》之后。
司马迁一举突破了三代“小康礼教传统”、“王官之学”只记录官方历史活动、学术活动的先例,巍然使中华文明正统,恢复到炎黄尧舜创立的“天下大同、以德居位”的“大同正统”、“大同之学”的古典宪政秩序上。司马迁秉承孔子、董仲舒、孔安国的伟大历史哲学,警告一切高高在上的当权者:在中华宪政-道德秩序下,一切合法性的来源,是人民的意志、百姓的道德评价,而非血统、出身、权势等非道德、非人文因素。孔子主张仁政爱民,颠沛流离以传大道;陈胜不堪暴政、毅然揭竿而起;两人虽为平民,却足以震铄千古、照亮历史,永为人类楷模、华夏英雄也!
“孔子世家”之学,乃孔子及其后世子孙千百年间传递思想、学术之“家学”传播过程的记录,列载于《孔丛子》(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传世本为《四库全书》3卷本和《四部丛刊》7卷本)等古典名著。
晚周天子卑弱、诸侯各自为政,“王官之学”式微,天下百姓苦于列国纷争,而诸侯贵卿子弟、平民俊彦子弟,更有“学绝道丧”之苦。孔子毅然兴起,创立“私家之学”,传授四方来学之莘莘学子,儒门彬彬可观,传承一丝不乱,儒生在孔子率领下,积极参与各国政治革新活动,儒家思想也一再适应不断变化的中国时局,所谓“温故知新”,所谓“圣之时者”,孔子三千门生中,颜回、子路、子贡、子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七十二贤人”,在孔子儒家的基础上,不断自立、自强,渐渐自成一派,极大丰富、完善、发展了孔子学说,对晚周秦汉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声势上达天子、诸侯,下至平民百姓,汉代以下,全国无不仰慕推尊、憬然向化,确立了儒家第一学派的不朽地位。
近来,国学伴随国运腾飞而重光,对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一再获得深化,极大刷新了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基本认识,与传世文献、马王堆汉墓文献等,彼此印证,一道构成中华文明传播史的伟大脉络,不仅可一窥孔子家学的伟大传承与更新,更可以从孔子-子夏-子思-孟子等“道统”学派,体会儒家对“中华古典宪政秩序”的理想主义坚守;从孔子-子夏-李克、吴起、段干木、田子方-尸子-商鞅-荀子-李斯、韩非等追求事功之“政统”学派(由儒法合流,演进到儒法并立而争鸣),发现儒家“正名”思想向法家“明法”思想的转变、传递,可领悟儒家现实主义之堂奥。
儒家宪政-道统之学,主张天子、贵卿、百官、士绅、百姓均受制于善良天意(天地之仁)的约束,而善良天意的最集中体现,则是人民的意志、百姓的安乐。《尚书》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就是中华古典宪政体系的最高哲理概括。这一古典文明意义上的、具有浓厚道德意味的、以“敬天爱民”(天意与民意,实为一体)为宗旨的古典宪政制度与精神秩序,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以上的传播奥秘,缔造了全社会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全球文明的宝贵遗产。
儒家宪政思想的传播路径之一,即孔子家学。
孔子世家之学,记载于《孔丛子》、《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十三经注疏》、《群书治要》等传世名著中。譬如《孔丛子》20篇,记述了孔子、孙子思、七世孙孔穿、八世孙孔谦、九世孙孔鮒(孔甲)的思想传承与政治、学术活动,是一部记述晚周孔子世家、儒家学派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环境之间鲜活互动的伟大而珍贵的历史见证与文献纪录。
孔子在世及逝世后,孔门一族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人才辈出,从名显于世的大德名儒,一直到封侯拜相的达官贵人,代不乏人。
孔门历代子孙,学行端正,巍然名世,传承、弘扬孔门世家之学,长达六百余载。司马迁《史记》赞“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确非虚誉。
其中,圣孙子思,亲承圣人教诲,持身正义、涵养正学,傲然维系儒家道统、学统,居儒家学术传播之重要地位。因子思之父孔鲤早死,子思亲承祖父孔子教化,襄助孔子完成儒家六经撰述,尤其是巍然名世之《春秋》、《易传》等,孔子学说至此,堪称博大深粹、登峰造极,子思与有力焉。
七世孙孔穿(子高)与齐王、魏王、平原君、信陵君等战国上层人士交游、议论时政,极受各方推尊,著有《谰言》;八世孙孔谦(子顺,又称子慎)出任魏相,受封文信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九世孙孔鮒(子鱼,又称孔甲),博学正直,遭秦暴政焚坑之忧,冒着极大危险,将《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藏于孔子旧宅墙壁中,率众弟子逃避隐居嵩山讲学。《孔丛子》即由他与弟子编撰而成。
陈胜起义,号楚王,孔甲率弟子下山襄助,陈胜亲迎,拜为博士、太师,成为儒家学者加入人民起义军、反抗暴政压迫、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中华古典宪政秩序的伟大代表!
研读这段经籍,可知孔子家学传承千年不断的传播奥秘:孔甲秉承孔子宪政思想,毅然加入秦末人民起义,鲜明凸现了孔子学说一贯的宪政宗旨——以仁义维护百姓利益,为此不断抗衡诸侯权贵、代民请命、反抗暴政,故而遭到秦始皇等当权者的仇视、忌惮,直至悍然焚坑儒生而自取灭亡!
国粹京剧有“家有诗书如沧海,铁打的双肩两昆仑”之唱词,揭示中国人极其重视“家学”涵养、家教谨严的文明教养精神。
民国七贤之一、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外交家、翻译家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称“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尊老慈幼,和乐融融,犹如西方人之举家前往教堂礼拜”云云,最传神概括出孔子创立“世家之学”之深意——家庭作为人生第一个传道场所,最能以温情爱意,传播人类文明至大至高、光明瑰丽的道德精神与宪政信念!
观《论语》所载,孔子尝独立于庭,子思父孔鲤,趋而过庭,孔子训诲以“学《诗》、学《礼》”,否则“无以言,无以立”。
从孔子一生圣迹,到子思之傲然对抗王侯,再到孔甲率弟子毅然加入陈胜起义军,孔门历代嫡传之心法,孔子世家之学,其捍卫中华宪政之崇高道德理想,其立身、传道之醇、厚、精、粹,宏、约、深、美,可见一斑。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