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深圳——家园+公园
杨应森
2016年02月18日

春节长假,除了走亲、访友、逛大街,“游园”也是人们过年的重要内容。

和往年一样,春节这些天,深圳的公园游客如织。不仅深圳人“拖家带口”,许多外地客也“组团结队”,游兴盎然。

(全民健身欢渡春节,别有风趣,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程海昆 摄)

深圳的公园很多,大大小小900多个,数量全国城市第一、号称“公园之城”。

很多城市广场不“广”、花园无“花”,名不副实,但深圳的公园,却是既姓“公”、也有“园”,即便是袖珍的社区公园,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名实相副。

1925年,当时的宝安县县长、香港绅士胡钰先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南山的南头建起面积仅13万平方米的中山公园;上世纪的60年代初,为了纪念“东江引水”工程、深圳又在东湖建设了“水库公园”。

1979年建市时,深圳仅有这2座公园。

上世纪80年代末,荔枝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洪湖公园、仙湖植物园5大公园相继建成开放;2002年和2005年两个“公园建设年”,“寸土寸金”的深圳又新建起300多座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2011年“大运会”前夕,依海而建的深圳湾海滨公园和140个新建公园、220个提升改造的公园一齐开门迎客。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的朋友告诉我,根据城市规划,深圳的公园规划总面积约611平方公里、占全市1997平方公里土地的30%以上,公园数量将达到1300多个、形成“郊野自然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

“公园就是市民的‘绿色福利’”,这位朋友对我说,在深圳,每次像“大运会”、前海自由贸易片区开发这样的重大建设,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都少不了“公园”,而且是“建设和发展不许‘与民争利’”。

(莲花山公园的勒杜鹃花吸引了市民们驻足拍照的雅兴。  丁庆林 摄)

于是,紧邻为“大运会”建设的深圳湾体育馆、龙岗体育中心,有了由观海广场、北湾鹭港、轮滑公园、婚庆广场等13个主题小公园串连的深圳湾海滨公园,有了以“青春、运动、生态”为主题的“大运公园”;在前海的规划中,有了花卉主题公园。

很多城市对“公园”建设也有建设规划、数量指标,但建在哪里不得而知。在深圳的公园建设规划上,我看到了实实在在“接地气”的公园建设“坐标点”,朋友告诉我,有了这个“坐标点”,谁想“抢”都“抢”不走。

深圳的“公园”建设以“民”为先。1997年,深圳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对市政公园实行全免费开放;在研讨马峦山郊野公园规划时,市委书记当场否决了在公园内划出地块进行旅游开发的意见;在已建成和规划的公园中,大部分是满足市民日常游憩需求、被称为“家门口公园”的“社区公园”。

我去过深圳的几个社区公园,公园里不仅有花丛草茵、小桥流水、山石亭台,还有运动健身场、儿童游乐场和“绿道”、公厕,甚至有音乐喷泉。

(瞧,这群小该在社区公园里骑车玩耍乐开了怀。  郑东升 摄)

2013年,深圳新建、改造了50个社区公园;2014年,深圳新建、改造了56个社区公园;2015年,深圳又新建、改造了60多个社区公园。

南山区沙河街道的居民们告诉我说,现在是“开窗看‘绿景’、出门行‘绿道’”;我的一位老朋友、深圳市汕头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郑百中觉得,现在深圳的社区是“家园+公园”。

“公园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实现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的建设过程”,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人士以深圳湾海滨公园为例,公园路面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制成的环保再生砖,“消化”掉了数千吨建筑垃圾;公园绿道采用环保透水混凝土,雨水可以迅速渗入地表、还原成为地下水;公园的雨水、污水排至中水处理站,处理后浇灌公园草坪。

(宝安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成为深圳“最美海岸线”。  刘羽洁 摄)

深圳的人口密度、机动车密度均为全国城市之最,却能在创造单位面积产出GDP全国第一的同时,空气质量却能连年位居全国前列、PM2.5浓度等重点生态指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处于最好水平,就是“绿色”拉升了深圳“颜值”。

在这个拉升的过程中,“公园”功不可没。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