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宝银  >>  正文
史宝银:这样的“大爱之城”越多越好
史宝银
2016年02月24日

幸福和谐的“王宽家”。史长来 摄

近来,“卖唱救孤”的国家一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宽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由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用17年心血养大的5个孤儿以及身患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组成的爱心家庭“王宽家”成了笔者身边的热议话题,笔者的朋友圈更是频频因此刷屏。朋友们在敬仰“王宽家”超出血缘的大爱行为的同时,更表达愿意奉献自己爱心的愿望。

讨论升温后,很多热心人发现,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郑州城涌现出了一批大爱之人,演绎了一件件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诸如,“送水哥”的默默奉献,“气球奶奶”的自强不息,“西瓜哥”的忠心守护,胡佩兰的素手仁心,陇海大院的爱心传递……在举办了14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河南就有13人当选,其中9人来自郑州。郑州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大爱之城”。

郑州缘何会成为一座“大爱之城”,这也成了人们在感动之余不停探究的一个问题。细读当地媒体的报道、细听朋友们的讨论和笔者自己的思考,笔者找到了一些答案。

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市,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重视血缘和邻里之爱。这种爱后来被儒家不断放大,即由“亲亲”逐步推及到“四海之内皆兄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爱滋养了郑州民众宽容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互助友爱的人文情怀,传承着崇善向善、温暖大爱的优秀美德。这种爱也促成了郑州成为“大爱之城”。

俗话说:“善始容易,善终难”。毛主席也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无论是王宽,还是仁医胡佩兰等郑州涌现出的大爱之人,他们均是一辈子在行善,且这样的大爱之人,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笔者以为这之间除了王宽、胡佩兰等主动向善的崇高精神外,同样离不开郑州城营造出的大爱氛围。

笔者清晰地记得,在郑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2016年省会新闻界迎新春座谈会上,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谈到郑州涌现出的“大爱之人”时,希望各方共同努力,营造出更为浓郁的大爱氛围。

事实上,通过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的努力,使人向善的大爱氛围在郑州城早已形成。郑州当地形成浓郁的大爱氛围,促使更多平凡、普通的当地民众纷纷加入到爱心人士行列。

像“王宽家”,由王宽夫妇养大的5个孤儿长大成人后,均成了乐善好施的“爱心使者”。更多的当地民众在听闻王宽的事件后,纷纷表示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行善,帮助他人。 

笔者相信,随着大爱的弥漫,郑州城将越来越美好,生活在这里的郑州民众将会感觉更温暖、更幸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了歌唱家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真心期盼着像郑州这样的“大爱之城”越来越多。 

关于作者:史宝银,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