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  >>  正文
冯志伟:湖南首届戏曲春晚重现传统戏曲魅力
冯志伟
2016年02月24日

今年春节期间,湖南举办了一场主题鲜明的戏曲春晚,首次将19个湖南地方优秀剧种汇聚出演。晚会上,以湖南花鼓戏、湘剧、祁剧、湘昆等湖南本土特色剧中作为主线,既有第一次走出湘西的小戏班,也有李谷一、吴碧霞等德艺双馨的知名湘籍艺术家同台献艺,让广大戏迷在欢度新年中回味了久违的地方剧目。

这台戏曲春晚源于湖南著名主持人汪涵在2012年提交的一份关于湖南举办戏曲春晚的提案,希望湖南将一些优秀剧目进行一次汇演,汪涵接受采访时说,“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等原因,首台戏曲春晚难以做到完美无瑕,但重要的是开始了,这意味着湖南的地方戏曲将被更多的人欣赏和接受。”

2月10日晚,这台戏曲春晚在湖南经视频道播出,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全省排名第一。

创新元素融入传统戏曲

湖南举办首届戏曲春晚

晚会有湖南省13个专业表演院团的300多位演职人员参与,节目不仅涵盖了湖南本土湘剧、花鼓戏、汉剧、祁剧、湘昆、巴陵戏,还有京剧、黄梅戏、越剧等剧种,近两个小时,名家名段、绝活比拼、老戏新唱、文戏武戏一一呈现。

传统戏曲呈现出不少创新元素,表现手法多样,这是这台晚会的亮点,既有中西花鼓戏对唱,也有流行歌曲和戏曲的混搭,新生代歌手霍尊与京剧青年演员黄璜对唱《卷珠帘》,空灵的歌声和婉转的戏曲唱腔交错,黄璜说,作为一个京剧人,很荣幸用形式不同的创新方式传播和宣扬京剧,让更多的年轻戏迷朋友发现中国戏曲其实离大家并不遥远。

90后歌手霍尊说,这次参加湖南戏曲晚会的表演,让自己对戏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和大多数90后都一样,对戏曲一开始有点排斥,我本身是做流行音乐的,觉得和戏曲隔得太远,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真正接触了之后,我对自己以往的想法感到惭愧,身边有那么好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居然把它忽视了。后来,一听、一学,入了门之以后,就入迷地喜欢上了。”

此外,晚会还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赵黔带着她的六个外国学生对唱起湖南本土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中西合璧的跨界,既显示了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又让人耳目一新。吴碧霞与湘剧艺术家陈爱珠合作湘剧高腔《沁园春·长沙》,也让人倍感新鲜。

“我们这次的戏曲晚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我们所能的一些方式,采取电视元素、创新元素,能够让戏曲的表达更加年轻,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戏曲,喜欢戏曲。”湖南戏曲春晚总导演章红伟说。

老中青少幼五代同台

84岁的田勇锡老人带领湘西灯戏班登上戏曲晚会的舞台

名家汇萃的戏曲春晚,展现了传统艺术的代代相传,台上年龄最大的演员84岁,年龄最小的仅5岁。84岁的田勇锡老人是湘西灯戏班的表演者,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县城的舞台上表演一段湘西花灯戏,而这一次,他和他的戏班子不仅走出了湘西大山,还登上了湖南省戏曲春晚的舞台,圆了梦。“为了把灯戏传承下去,我一直在坚持,要是有人想学,那我更高兴。”田勇锡老人激动地说。

晚会现场也给这位“80”后的田勇锡老人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惊喜,他的老伴86岁的黄泽贵为了第一时间看到他的表演,也专门从湘西赶到长沙,当两位老人一起站上舞台,台下的观众沸腾了。一时间,掌声雷动,许多现场观众更是止不住热泪盈眶。欢笑、呐喊和泪水相融在一起,成为这个万家团圆、共贺佳节之时最动人的温情时刻。

这台老中青少幼五代人同台完成的晚会,深刻地阐述了传统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本质,恰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又一个新的春天的到来。

知名艺术家为花鼓戏寻找“新声”

李谷一亮相戏曲春晚

湖南花鼓戏的发扬光大得益于一批知名艺术家的传承与保护,出演晚会的湘籍艺术家李谷一曾17岁进入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以一曲《补锅》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明星,1984年,她和姜昆在央视春晚上对唱《刘海砍樵》,让湖南花鼓戏唱响大江南北。由此,2015年她被湖南省文化厅定为湖南花鼓戏省级非遗传承人。

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代言人,年逾七旬的艺术家李谷一一直有个心愿:为湖南花鼓戏培养后备人才,这次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她就特意来到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自己“物色”花鼓戏徒弟,并带他们参加首台湖南戏曲春晚,一起演唱了花鼓戏的经典选段《补锅》和《刘海砍樵》,经典的剧情、熟悉的唱段,让现场戏迷沉醉其中。

谈到传统戏曲保护,李谷一既乐观又充满担忧,她说:“戏曲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2013年统计,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戏曲的投入,但要永远保持花鼓戏的舞台生命力,光靠花鼓戏非遗传承人和剧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扶持和关注。”

在湖南戏曲春晚举办前夕,在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李谷一认真聆听着学生们表演戏曲选段,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时对学生们进行现场指导,提醒他们注意气息、身段等细节。“孩子们水平都不错,我们花鼓戏后继有人,很开心。花鼓戏是湖南的代表性戏曲,全国人民都知道,甚至名扬海外。因为它生动活泼,特别接地气,与时代紧密结合,特别能表现我们的生活。希望我们的花鼓戏能永远流传下去,花鼓戏能广泛地植入全国人民心中,这就是我们花鼓人的意愿,一代一代传下去。”

李谷一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普及传统戏曲文化:“我1961年开始演唱花鼓戏,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花鼓,歌唱、表演里面都充满着花鼓戏的元素,是花鼓戏成就了我。这几年有过统计,很多地方剧种都消亡了,我要抢救这种传统文化,钥匙失去了,对不起几千年的传承。花鼓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传承人是不够的,希望可以有更多关注,让这个剧类永远保持在舞台上,不要只能陈列在博物馆里。”

据了解,目前,湖南现存的地方剧种有19个,共有58个专业的表演团体。在政策上,湖南去年制定出台了《湖南省2015年—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启动实施包括地方戏曲振兴、精品剧目传承创新、艺术人才素质提升等七大行动计划,以“七个一”力促文艺精品上新台阶,其中包括增加一笔创业专项资金、打造一台戏曲春晚、实施“一村送一场戏”的文化惠民工程,和“一县一剧场”工程等。同时,湖南戏曲名家名角也在痴心坚守、潜心创作、用心传承。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晖表示,今后湖南将在普及传统戏曲上开拓新的视野,让戏曲艺术进入校园,走进课堂,继续做好戏曲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农村等惠民演出活动,认真举办好每年的新春戏曲晚会,形成湖南的文化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于作者:冯志伟,中国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