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在哪个区?"
在巴黎, 这一定是社交场合陌生人对话之中排在前五的问题。 其实并不稀奇,初相识的人不明底细,没话找话,谈谈出生地谈谈天气顺便扯扯住址, 在情理之中。 可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答案中的区号会基本反映在问话者的脸上。 如果你"恰好"住在六区, 这不仅意味着你可以方便享受卢森堡公园的美景,还意味着你有可能和斯嘉丽约翰逊不时擦肩而过, 如果你入主七区,国会,政府和大使馆就在附近,你的邻居祖上有可能是拿破仑的司法大臣; 如果你驻扎十六区, 你几乎可以不受可恶游客的侵扰,周围的人的法语不会出现语病,也不屑于说任何其他语言。 如果你不小心住到二十区, 这就意味着四周飘着中东烤肉的香味,而且估计你每天回家都有点提心吊胆, 如果你竟然说不出号码, 哦, 我可能要去那边加点香槟……
当然很多人只是诚心诚意关心你的居住问题,因为在巴黎找房子是一大难。但是巴黎对住址的在意绝对全球大城市名列前茅。 在纽约你说你住在上东区,只要你看上去不象是坐拥面朝中央公园独立一层公寓的主儿,和你说你住在中城下城没有什么分别,反正租金都是那么贵,你出了曼哈顿住在布鲁克林?你真chic,那边现在好时髦。再想想北京, 你住回龙观我住朝阳门?咱们抱怨一下交通,啥车开过去都走不动,也许早点起能一次挤上地铁?
巴黎的房价也是随之如此,比如六区的价位是不会低于一万欧一平米的,但与之紧挨的十四区虽然也是历史丰富,环境幽静,却很少上一万欧一平米,即使是隔一条街就到六区的位置,可能就会因此跌了两到三千欧一平米。这里面的区别除了能在填表格和对话的时候小虚荣一把之外,更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因素,比如孩子读书。
听上去很耳熟吧,仿佛回到了中国。只有好的中学才能保证好的大学,在法国这点和中国类似,但是中国的公立高中还是大部分实行考试选拔制度,这里的中学虽然也看成绩,却还是和区域非常相关,好学校大都在左岸的那几个区加上右岸的十六区,如果你成绩优异,可惜投胎不佳,可能这辈子和精英教育的"大学校(grande école)"就没有缘分了。 比如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在巴黎政治学院短期任教时, 学校要求上课之前给学生发一份基本情况的问卷,其中有一栏上填写父亲的职业,除了让她惊讶母亲的职业不在上面以外,更让她惊讶的是班上学生背景十分相近,父亲基本都是公司总裁,银行家之类。当然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更高的家庭基本更重视教育,这个全世界基本相同, 除了几乎全民动员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东亚和犹太家庭。
但毕业后的出路, 全世界却不见得相同。 由于社会上创业的气氛不是十分浓厚, 法国青年们的出路大部分在法国大企业和政府部门。 法国大企业高管都是出自大学校几乎是不成文的规定, 如果教育背景不够格,只能在小范围内升迁,当上高管的机会微乎其微。 而法国的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几乎全部出自l'ENA(E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 即使是专业人士, 情况也基本相同, 因为与所面对的客户是同一文化背景毕竟有利于建立沟通。
说到文化背景,想起我曾问一位纽约时报的欧洲编辑他们和法国的刊物的区别,他回答得简单"阶级", 法国不同的杂志面对不同阶级的读者十分明显,而美国的刊物基本不太以阶级划分,至少尽量不。
要说美国没有阶级划分是不可能,美国虽然年头短,但几百年的历史也足以建立阶级秩序,巩固一些东海岸old money根深蒂固的地位,美国的常春藤大学也是精英教育。但是美国的文化不太把阶级挑明, 甚至故意淡化之以让普通大众喜闻乐见。 比如小布什虽然出自最具权贵的家庭, 当年竞选的时候还是一副德克萨斯农场主的形象,说话也尽是语病,但不得不说这是一张聪明有效的牌。 再者, 美国社会还是比较崇尚个人奋斗, 公司不太论资排辈, 也有很强创业气氛, 类似硅谷一穷二白的年轻人转眼成为上了头条的科技新贵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就保证阶级之间的流动和新鲜血液的注入。 在法国,阶级的影子几乎弥漫在衣食住行上, 上层阶级有特定的衣着方式,旅游度假地点,更有特定的谈吐方式。 法国人以一流的品位著称,品位这东西本来就是贵族化的产物,其最根本并不是奢侈的物质,而是高雅文化。 而对高雅文化的熟知并不是课本上可以教的,它来源于长期浸淫于最优秀的书籍,餐馆,剧院和博物馆当中,除了需要花费的费用外,更多的还是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有闲阶级的证明。于是不仅把上层阶级和其他阶级区分, 也让上层阶级之间才有共同语言,从而稳固了精英阶层的组成,排斥了外来者。
阶级的产生在任何社会都是自然而正常,背景类似的人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群体,并且保持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这就形成了阶级。 想当年,法国经过多次反复血腥的革命试图消灭阶级的存在,让国王断头,让贵族削爵,而并无法消灭贵族阶级文化传统。 可见其力量之大, 根基之深。 其实阶级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的标志, 上层有闲阶级给人们带来最高成就的科学哲学和艺术,以及最高级别的奢侈品, 庞大的中产阶级更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和富裕, 但阶级之间的近亲繁殖,缺乏流动性却让社会走向僵化。 不仅一个高福利和舒适的环境会让人们缺乏奋斗的动力,青年人对前途改变的无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人人都得过且过,缺乏信心, 这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就会减弱。
中国流行最广泛的法国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早已经被妖魔化成一个小白脸和野心家。 但如果细读原著, 发现他不过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志向远大的外省青年,对荣华富贵并不甚渴望,梦想着能象拿破仑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而在拿破仑之后的复辟王朝社会保守黑暗, 由于出身的限制, 他只能强忍憎恨和教会的伪君子周旋,依附于巴黎的达官贵人, 由于始终未曾愿意真正出卖灵魂, 也未曾真正能够对抗强大的社会阶级,最终打回原型,走向灭亡。小说发表后的两百年间,全球范围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已经有了太多的变革, 现在包括法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好得太多的情况, 法国也在逐渐地改革促进创新和公平。 而让人无法忘却的是, 于连在牢不可破的阶层中不断的挣扎过程不仅体现了一个弱小人物能有的生命力,也展示由于阶级的限制给优秀人施展才华的障碍, 而这种障碍无论大小都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有着道德,心理和发展上的危害。
我们想看到的是, 青年人只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就创造他们想要的明天, 他们不需要做降低道德水准, 做违心的事情来作为成功的妥协,只需要在地下室和车库而不是高档社区里就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作者微信公众号"瓦尔涅街":verneuil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