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简介:
五代 赵干 江行初雪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本幅绢本,拖尾纸本,前后隔水绫本,设色画
纵:27.2公分,横:504.0公分
赵干,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时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961-975)在位时,为画院学生。自小生长在江南,因而所画山水多为江南景物,多作楼观、舟楫、水村、渔市,点缀花竹,表现“烟波浩渺、风光明媚”之山光水色尤具独到,尤其擅长布景。笔法苍劲流利,景物真实生动。论者谓其深得浩渺之意,无一点朝市风埃。
人生的旅程•江行初雪
一直觉得江行初雪里有种音乐叙事的节奏感,从引子到发展到高潮到收尾,很完整。寒涩的初冬,细雪散落江面,岸上行人色难,瘦驴面目表情夸张,江上渔人或披蓑或单衣,或寒苦或自足的捕鱼行船,渐次穿梭于苇塘,最后收尾到晚炊的短暂休憩……那种雪中的孤独与喜乐,很悲凉也很世俗。让我想到家,想到梦,想到生命的苍凉与努力。
对“空间叙事结构”的界定
在此文中,特指如绘画等以视觉为主要感官来欣赏体验的艺术形式,相对于“时间叙述结构”,即口语、文字等叙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空间叙事中,也同时存在时间性的转换关系,不论是《江行初雪图》、《清明上河图》,还是更为直接有时间转换叙事特征的《明皇幸蜀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存在时间上的转换关系,但因是以视觉为观照起点,所以全部归结为空间叙事结构以及其衍生,因此,空间叙事结构和时间叙事结构的相对独立,是以感官的观察起点不同而区分,若以观察中的感官转换和融合的观念来叙述,则无法界定论说。
图画,特别是长卷形式的叙事结构,包括青铜器的纹饰(只有转动才可以完整看到全部纹饰)、墓室绘画、洞窟壁画、手卷,以及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对长卷叙述的深远影响。关于图画的叙述功能,参阅《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着重图画与文字的配合)。
长卷中的空间与时间
长卷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在展卷的时间序列中呈现空间的开拓,在空间的移转中呈现时间的流动。中国的山水画往往表现一种逃逸和隐遁的美学,绘事对一个文人来说意味着休憩、玩赏和自我心性的陶铸,这是文人山水画的一个特色。此文暂不对山水画做研究,只分析有“故事”的长卷。
画面结构
(分割段落按照长卷观看适宜尺寸和画面叙事结构划分)
一、引子(第一主题)——二、承接(第二主题)——三、两个主题并行,渐进——四-1、四-2、高潮——五、缓和的,慢慢结束高潮——六、尾声,又一个循环开始
一
一、引子:启程,平缓的展开宽阔的江面,纤夫缓缓吃力的步入画面,拉开一天辛苦劳作的开端。渔人在画面上方,将水面置于视觉的正前方,突出水之浩渺宽广,营造展卷后的主要氛围, 渔人随着眼睛视觉的游动拉开画中的情境(纤夫将长卷拉开了)。
二
二、转换主题:紧跟引子,另一主题出现:河岸。树木萧瑟,行人寒苦。驴子的画法夸张,有喜剧色彩。(注意行走的方向,全部从右向左走。参考《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行进方向。)
三
三、江上、河岸两个主题并行:对前两段主题的交叉,在寒冷的天气中,气氛也变得愉快,欢快的儿童出现,而岸边骑驴人的手臂指向,也将此段的焦点集中到儿童捕鱼处。 起于由岸边小桥的过渡转寰,快乐的孩童暗示渔人之苦中的乐,行人还在互相打招呼,区别于第一组行人的苦涩神情。两个行人打招呼,两头驴子也在互望,注意上一组驴子的表情是努力的低着头孤独前行,这一组的驴子虽然也有愁苦之色,但是这种愁苦已有了喜剧的因素。后边的两个小童也不似第一个小童紧跟主人前行,而是和主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窃窃私语。上方左侧的渔人,在看着岸上的一切,他并不太在意自己的鱼篓是否有收获,而是悠闲地观看,应对本段的主题。
四-1
四-2
四-1、四-2、密集的合奏:上下穿插组合。上下两组渔人劳作,不同的船和工具,展示了本卷的主题和核心。(分为两段,主要考虑到展卷后观者的视野范围,长短也可以与其他分段对应。此两段正好处在画心的正中部分,是画面叙事的高潮。)
五
五、缓和的主题,由上一主题的激烈热闹,转换为平缓的主题。更接近于传统文人的追求,求得内在的平静。水面由屈曲复杂的水道组成,营造幽深隐秘的环境,在此有二渔人悠然闲谈,与前一段操劳的渔人对比,并作为过渡段落,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让观者视觉从繁密的劳作人群中缓缓撤出 回归一种从视觉转向心理宁静的反思。
六
六、尾声:休憩,又一个开始,回归两个主题。一天已过(时间)芦苇丛中(空间)炊烟升起,渔人休憩。而岸上,在结尾处又突起一小高潮,老人与童子仍然艰难前行,不同于旅人的心情,也不同于此段渔人的休憩,他们是操劳的。似乎主题由他们又将画面带向连绵不断的重复,主题在炊烟中余音渺渺,但被新的行人再次激活,新的篇章在画外似乎又要上演,意犹未尽。(尾部的骑缝印待考,以此来确定装裱年代和画心有无剪裁,从而还原整幅画作的完整主题。)
欢迎关注宁波君微信公众号“深夜画室”:night-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