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的光棍问题确实已经比较严重。
从数字方面来看,一些学者根据出生人口性别比推算指出,中国农村光棍有3000万甚至5000万之多,并据此指出,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调是导致农村光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我本人一直不同意这一判断。我认为这些数字明显都夸大了现实,也可能找错了原因。
一方面,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婚配性别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出生人口性别比推算,可以将女性数量的短缺数近似地看做是光棍的数量,但事实上,从婚配性别比的角度来看,男女结婚至少可以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差,这五年的范围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和抵充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不平衡效应。
另一方面,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调现象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的,2005年前后达到高位。然而,这也表明,真正在"失调"背景下出生的一代人,目前的年龄主要在20岁以内,他们还没有进入婚配门槛,离30岁的光棍门槛也还很远。因此,当前农村光棍的形成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关系并不大。
因此,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
就总体把握上说,根据我们在全国十余省市农村的调查,从光棍问题最严重、一般化、不太严重三种地区的情况推算来看,全国农村光棍大约在2000万左右,这一数字基本上涵括了当前农村30岁以上的所有未婚男子。
但是,并非这2000万光棍的形成都是不正常的。社会学的视角是,分析一个问题,应该区分其正常与病态两种状况。事实上,在这2000万光棍中,其构成非常复杂,大致可以有四种最主要的类型:如身心缺陷型,主要由于个人认知障碍或身体障碍而无法成功婚配的;另一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缘分宿命型,一些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就是无缘无故错过了最佳婚龄而沦为光棍;第三种是历史塑造型,主要由于历史原因而错过婚龄,这一类型的光棍主要存在于1980年代中期以前,此后基本上没有了;第四种是经济贫困型,即由于经济条件太差而无法负担结婚所需要的成本而不断推后婚龄最终沦为光棍的。前两种占比约30%,他们在大部分时段的分布中基本符合一般的人口学规律,属于正常的光棍现象。后两种属于病态现象,其中,历史原因导致的约10%,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类型的光棍再没有新增现象。第四种约占60%,是目前农村光棍中最主要的病态类型,他们从19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增多,2005年以来逐渐加剧,目前主要表现在1975年至1986年之间出生的人群,而且,1987至1995年之间出生的人口正在迅速增补这一类型的数量。
因此,目前我们主要担忧和关注的,主要是这1200万左右的因经济贫困因素而导致的光棍,且他们的主体是1975后,尤其是1980后,乃至未来的1990后。
从趋势来看,农村光棍问题不会减弱,而会逐渐恶化,目前还没到危机的时候。虽然我们前文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调不是目前光棍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会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形成叠加,产生更大的婚姻挤压效应,从而引爆光棍危机。
治理光棍问题是一大难题,目前可以着力的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倡导健康的婚姻消费,莫让传统的彩礼等象征性礼仪符号异化成金钱交易的手段,并因此而产生激烈的婚姻消费竞争,进而形成排斥机制,将部分贫困群体排斥出婚姻市场。
二是,继续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防止长时期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累加效应引爆光棍危机,目前的放开二胎政策无疑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三是,大力推进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特别是对于特别贫困且自然条件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恶劣的地方实施整体搬迁,将有助于化解这些地区的男性青年的婚配难题。
四是,倡导平等的婚姻文化,摒弃当前婚姻文化中的"贱农主义",特别是要防止"嫁农为贱"充斥着各大电视相亲节目。
作者:刘燕舞,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