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会”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广州、南海等多地均有举行,其中又以广州坑口村观音庙前的“生菜会”名气较大。有数以万计的广州乃至珠三角周边群众前来参加。
生菜会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是观音庙“观音开库”的日子,市民纷纷前来上香向观音“借库”,顾名思义,“借库”就是向观音大士借东西,例如:借财、借运、借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工人开工、农民开耕、商人开业都有好兆头,更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虽然坑口的观音庙只有几平方,但依然人头涌动,热闹非凡,颇有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味。观音庙前吃“生菜包”,则是“生菜会”的重头戏。
为何要食用 “生菜包”,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清代晚期的一个春天,当地发生瘟疫,死者无数,闻者色变,却又束手无策。慈悲为怀的观音大士,化身为一名老妇,教导村民用生菜叶包上酸菜、生姜、蚬肉、韭菜等,沾上辣椒酱食用,防瘟疫保平安。结果,瘟疫逐渐平息。为纪念这一善举,坑口村民每年在观音庙前举行生菜会。
观音庙
此外,由于“生菜”与“生财”谐音,民间借生菜寓意生财。“生菜包”的主要原料是蚬肉、生菜、韭菜。蚬肉寓意蚬肥年丰,俗称“发财蚬肉”;生菜,即生生猛猛,生财有路;韭菜,则是取其“韭”与“久”的谐音,意谓“长长久久”。因此,“生菜包”也更加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现代人可能会嘲笑这些民间的宗教仪式。但在现代科学诞生以前,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他们只能用民间宗教仪式来支持自己去面对瘟疫和死亡的恐惧。在科学理性尚未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由于不能控制不时发生的风灾、旱涝、疫病和战争等不可抗力,人们必然会诉诸超人类力量的帮助,以增强他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和希望。特别是当受到这种巨大不可抗力的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者家庭,而是关乎整个社区、部族的生死存亡,就会举行宗教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音庙前的生菜会也逐渐从宗教仪式演变为当地的民风民俗。民国初期已成为热闹的庙会,“生菜会”前后几日,村民们在观音庙前唱“大戏”(即粤剧)、采高青、抢花炮、包生财。活动由村中长老主持,全村按户筹款,而村中建有祠堂的陈、郭、关三姓族人轮流管帐,盈余用作修桥、铺路、办学等善事。
建国后,坑口“生菜会”一度停办,改革开放后又恢复。近年更是兴盛,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四乡群众参与。
生菜会盛况
观音庙附近有一个大石槽,深约1米,灌满清水,放无数蚬、螺。民间传说,怀孕妇女闭着眼睛一手插下去,如果摸到蚬就会生女,如果是螺则生男。因此,以前这里是年轻妇女集中的地方。这虽然纯属迷信,但仍有不少女子要在此试一试手气,在现场引发了阵阵笑声。
近年受国家调整“二胎政策”的影响,活动更有不少男女前来祈求添丁。在百年传统民俗与现代国家政策之间,仿佛又架上了一座微妙的桥梁。
看着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生菜包,开怀大笑的老村民,还有熙熙攘攘的男女老少,顿时生出平安喜乐、太平盛世之感。不禁令人想起坑口生菜会的一付对联:生菜生财夸盛会,紫云紫竹动慈航。
关于作者:李文芳,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