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龙飞天下
毛峰
2016年03月31日

大禹治水玉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续前《龙星照耀中华》)

七,龙为中华大一统文明美盛之象

中华最古老最崇高的典籍之一《尚书》第五篇《尚书·益稷》,记载了舜帝与大禹、伯益、后稷之间的一段对话,当时大禹和伯益、后稷一起,正在全国推进平治水土、交通、通讯、土壤耕作、山川养育、赋税、五服礼制、九州行政区划等远古最大规模的文明事业,因记录在《尚书》第六篇《禹贡》,简称“大禹治水作贡”,其实是“尧舜禹共治洪水”。

当时实际情形是,尧帝本着中华文明一贯的“天下为公、不私权位”的古典宪政体制,经当时诸侯各邦国的代表“四岳”的推荐保举,又经过一系列严密的政治历练考察之后,禅让天子之位给一个出身“侧陋”寒微阶层的平民——大舜,中央政府的威望达到鼎盛,尧舜禅让受到万民拥戴,千古颂扬。

当时中国正面临大洪水泛滥、民生困苦、边疆三苗九黎等少数族裔作乱等诸多政治纷扰,“龙”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物,此时第一次出现在典籍文献的精确记载中: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

从这段经文,我们读出经典之深刻涵义如下:

首先,当时主要政治意图是“左右有民”、“宣力四方”,即在洪水泛滥、民众流散的情况下,整合华夏各邦以及四方族裔,所以,舜帝对大禹等群臣说:“你们群臣犹如我的四肢、耳目一般重要!我想要国都左右集聚众多的民众来耕作,你们如同我的翅膀,以王道吸引万民;我想要在天下四方宣扬中华文明的威力,你们就兴办各项文明事业,展现文明的美盛,吸引边远族裔加入我们的华夏联邦!”

从舜帝恭敬恳切的语气,我们也能真切感受到中华古典宪政的民主开明气氛:天子受诸侯公推而继位,尧舜禹一脉相承,君臣同样受到中华宪政的约束。

其次,龙作为“古人之象”,一脉相承地传递着尧舜时代之前久远的精神讯息,因此成为具有重大感召力、凝聚力的中华文明大一统团结的精神符号,这一精神符号与日月星辰、山脉河流等天地之间的自然事物一样,是伟大而壮丽的真实存在。

舜帝说:“我想要观看古人创造的天地人大一统和谐之象,譬如日月星辰之博大、山脉、龙兽、花朵、草虫之精微,你们就制作五彩绘画,在宗庙彝樽上绘制这些图象,还包括水草之纹藻、火等等,你们用日月星辰作天子之服,诸侯用龙纹,士大夫用藻火等,你们以此显明中华文明的富庶华丽!”

请注意:舜帝要求大禹等众臣绘制“五彩龙”,不仅要运用于宗庙彝樽等建筑、祭祀器物之上,更要运用到天子、诸侯、士大夫的服饰规制上,“龙”与日月星辰、山脉河流、花朵等一样,成为整齐国家、感召天下的伟大象征与精美神奇的传播符号。

从此,龙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小到生活器物、服饰用品、食品、人物姓名等,大到文明宪政制度、各种文明活动与高超的文明智慧、文明精神等等,皆以龙来命名、来代表,龙成为华夏命名的首选字。

龙作为服饰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加强了华夏文明高于边裔少数族群文明的意识。譬如“华夏”一词,《尚书·武成》曰:“华夏蛮貉,罔不率俾。”华夏即指中国。《左传·定公十年》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再次,从“龙”与日月星辰、山、华、虫的并列位置来看,龙当时已具有大地上万千生物之首的突出地位。日月星辰表现着天道之大,山脉(含河流)、龙、花朵、草虫等自然生命之精微,是天道规律的具体体现,龙不仅被尊为作为生物之首,更直观地称为中华宇宙观的核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象体系的突出表象之一,东方七宿被称为“苍龙七宿”,表征着宇宙天地春意勃发之象,龙由“古人之象”、“生命之象”,再升华为“天地人大道升腾之象”,即“中华文明美盛之象”也。

附注:引文出自《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116-117页,北大出版社1999,北京。峰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可单字句读,孔安国疏曰:“日月星为三辰,华象草华虫雉也。”

峰谓:日月星辰,单字可表天象之博大;山龙华虫单字,可表大地风物之精微,亦通。《辞源》、《故训汇纂》训解可不用。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s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