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也是屏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被屏幕包围,从手机到电脑,再到电视,哪一个不带屏幕?多年前就有人感叹,越来越多人成为屏奴,如今屏奴越来越低龄化,连儿童也成为屏奴了--曾有调查显示,我国有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不足10岁的儿童接触网络,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屏奴"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向。
孩子一旦成为屏奴将有什么后果?对身心都易造成伤害。比如,近视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一大原因就是,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重要原因。除了身体伤害,精神伤害也不容小觑,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日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一看平板电脑就是半天,不愿意跟人交流,也不愿意出门,出现了交流障碍。
正因如此,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千万别让孩子沦为屏奴。这种倡议当然有其道理,但是不可一禁了之,即便压缩孩子使用屏幕的时间也应该讲究技巧。
原因很简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屏幕产品将主宰我们的生活,终有一天我们须臾离不了屏幕。比如,报纸、杂志乃至纸质书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通过屏幕获得。千万别认为在手机看书不是看书,从龟甲到竹简再到纸张,载体在变,我们获得知识的激情不少减少。同样的逻辑是,阅读电子书也将是我们主要的阅读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丽兹·克尔伯有个观点值得思考,她认为: "强行不准许孩子们用手机,会让我们落后于世界。而正确地指点他们通过手机观察世界,学会收集资料,养成敏捷思维,善于融会贯通,才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诚哉斯言!手机、电脑和电视都是伟大的发明,它们本身并无害处。它们是玩具,不也是工具吗?
任何东西沉迷过久都会有害,比如看纸质书籍,时间长了对眼睛也有伤害,天天不出门成了书呆子也会出现交流障碍。因此,不是视电子产品为洪水猛兽,而是该思考如何趋利避害。
如何更好地利用带屏幕的电子产品?据报道,美国的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区的学区从来没有全面禁用校区手机,而是给手机的使用设置了"绿色通道",也就是在特定的时段和区域内开放使用,在老师的同意和指点中使用。还有的学校,屏蔽某些社交网站和商业广告,只允许经过登记的家长电话获准通过和接听等等。
我们常说堵不如疏,美国一些学校的做法就是如此,不是一味禁止孩子用手机,而是合理使用手机。再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禁用手机是不现实的,除了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别无它用。
韩国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有调查显示,10名韩国1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4名每天一小时以上沉迷于手机游戏,有3名进行过手机游戏收费结算。也许正因如此,韩国政府专门出台规定,青少年手机用户要签订一份单独合约,要求他们和父母一起参加手机费用封顶计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防止孩子成为屏奴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除了借鉴别国好的做法,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多想出好法子,并集思广益,既让孩子不沦为屏奴,也能遨游在电子产品的海洋中吮吸知识的精华。毕竟,历史大势是不可逆的,电子产品改变我们生活的事实也是否定不了的,我们只能越来越拥抱电子产品而不是相反,我们只会越来越依赖屏幕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