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  >>  正文
冯志伟:春风十里,不如一起环游洞庭
冯志伟
2016年04月26日

近期,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环行洞庭——聚焦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环湖三市——岳阳、常德、益阳,3000多公里,12个县市区,记者随团感受了“天下第一水”洞庭湖的独特魅力,见证了环湖三市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岳阳——灵动山水孕育古村古祠


张谷英村的纺布、绣花等传统手艺表演

春天的洞庭,草长莺飞,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岳阳。岳阳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观鸟之都、2015中国十大活力休闲城市等诸多称号。岳阳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君山天下岛”著称于世,2015年岳阳实现旅游业收入332.7亿元,占GDP比重11.3%,现已建成国家3A级以上景区21家。

提起岳阳,许多人首先想到名闻天下的岳阳楼,其实除了岳阳楼,当地还有许多极具人文特色的古建筑值得一游。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就坐落着享有“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美誉的张谷英村。相传明洪武年间,赣人张谷英因避难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山区,见这里群山环绕,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之念,繁衍生息,绵延了28代。

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宗族古村落,最大的特点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连体的建筑形式,中轴线设计理念,被誉为“民间故宫”。村落整体面积51000平方米,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整座大屋依山而建,平面布局呈“丰”字形,建筑内廊相接,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室内建筑雕刻精美、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好,故被建筑专家誉为“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

走进古建筑群中,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巧妙的安排在各个地方。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让人惊叹不已:打铁、纺布、绣花等传统手艺表演仿佛穿越时空,令人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古村。

“畔溪走廊”是张谷英村最具韵味的一道风景,伴溪而建,是连接江西和岳阳的古驿道。依溪而铺的走廊有一条青麻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衔接每一条巷心,无论白天或是晚上来此都是很好的享受。


张谷英村静谧悠长的畔溪长廊

今天的张谷英村,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

岳阳的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处,位于汨罗江畔的屈子祠,是中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也是湖湘文化和中国浩瀚诗海之源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中,曾引领着无数先贤和民众的朝圣和膜拜。

走进庄严古朴的祠堂里,看到过道墙壁上镶嵌的记录古代重修屈子祠的历史烟云和故事的八块石碑,无人不会深刻感受到屈原的伟大和老百姓对他的敬仰。屈子祠曾称屈原庙、汨罗庙、三闾庙等,最初建在屈原居住过的南阳。虽然多次经过洪水的侵蚀和冲毁,但当地民众始终是毁了又建,特别是先后有汉武帝、唐玄宗、宋光宗等多位皇帝下敕重建后,使得屈子祠留有较为完整的沿革史。

据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介绍,该祠系砖木结构、单层单檐,有三进,中、后两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厅里以巨木雕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上悬“光争日月”四个大字的牌匾。黄瓦红柱、金碧辉煌的碑林汇集了当时中国三百多位书画名流之大作,嵌碑三百五十六块,分别书写了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楷、行、草、隶、篆、魏碑、甲骨等字体应有尽有。

常德——一城春色半城湖


沅江桃源段:夷望溪风光

湖光水色、山水相依,这便是常德,也是记者此行走访的第二个地级市。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有河洑山、太阳山、德山三山环绕;沅江、穿紫河、柳叶湖三水缠绕,形成了少有的“三山三水”城市风貌,身处城区内,处处可以感受到“四面桃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美景。

此次常德之行,最令记者心怡的山水,莫过于桃源兴隆街乡的夷望溪。坐着游船慢慢驶进,两岸秀美的山水不断在镜头前变换,青山如屏,翠竹成荫。船行不久,远远的看见一座孤山,挡在溪流中间,走进了才发现山体尽是陡峭的石壁,在石壁间辟有数百级石磴。拾磴而上,如攀天梯。讲解人员介绍道:山名水心寨,有人曾在此构庵而居,据传是位明朝总兵,为避清廷,励复明之志,伴山泉云海,终其一生。后人崇尚其忠节,在原址建庙供奉,现在独剩一座凉亭,任山中云卷云舒。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描绘的“环石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奇”的景观,在山顶尽收眼底。

继续前行,两旁的山峰形态各异,如雄狮、如麒麟、如钟鼓。而恰巧的是,这里也有个象山,不过可没有水月洞。整座象山浑然一体,憨态可掬,不同于桂林,各有千秋。这样一个青山凝黛,绿水悠悠的妙境,有着不输桂林漓江的好景好水好山,难怪有诗人将夷望溪称作“沅江小桂林”。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份桃源隐逸之情。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千百年来,一直令人心神向往。在湖南,有一个桃花源的原型地——常德桃花源,是世人心中的灵魂故乡。桃花源作为大湘西旅游全景环线的重要节点,已成为常德旅游产业的龙头。

常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南攻桃花源、北战壶瓶山、中取柳叶湖”旅游产业的三大战役,再次强调了桃花源作为全市产业龙头的重要位置,据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桃源将整合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镇的旅游资源,6大板块加上1台大型山水实景剧,让武陵人鱼篓背出的桃花源重现常德,又见桃花源。

据悉,该项目自2014年10月18日全面建设以来,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古镇主大街全面建成,1600亩旅游综合体雏形初现,预计今年9月底全面竣工,10月以崭新的面貌“面世”,再现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益阳——芦笋青青 产业火红


益阳沅江,村民精心选摘芦笋

位于洞庭湖南岸的益阳自古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近年来,益阳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涌现了1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沅江芦笋”产业的飞速发展就是当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浓缩。

益阳沅江市地处八百里洞庭腹地,接纳四水,吞吐长江,境内河湖相通。芦苇嫩芽在洞庭湖区俗称“芦笋”,它天赐野成,风味独特,集天然野生和绿色有机等特点于一体,是大自然对人类美食的无私馈赠。沅江芦笋生长于湖滩湿地,具有远离污染、有机绿色的特点。特殊的地理、水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孕育了它异于常规蔬菜的品质。因其绿色生态、鲜美脆嫩,且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洞庭虫草”。每到春季,人们纷纷采摘芦笋,或作新鲜蔬菜,或腌制贮藏,是湖区人民的一道原始野菜。

谁也不曾料想,曾经不起眼的小小芦笋如今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不仅在美食界声名鹊起,还成为了沅江新的支柱产业。

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富饶秀美的大湖经济区,益阳沅江市遵循“依托优势芦笋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食品,打造百亿芦笋产业链,带动群众创业创富,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自2014年开始,便大力推进沅江芦笋产业化建设,实现芦笋由造纸原料到生态健康食品、药品的转型升级。经过两年多的产业化推进,如今的沅江芦笋产业来势很猛。2015年,沅江市芦笋生产企业由2014年的6家增加到22家,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3500万元增加到2.4亿元,芦笋食品产量由5300吨增加到2.1万吨,综合产值由5亿元增加到15亿元。

沅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美娜介绍,未来沅江芦笋产业有三大梦想:第一个是规模梦,5-8年时间内,希望达到一百亿产值的规模;第二个是升级梦,希望将芦笋从单纯的食品转变到功能性食品、药品;第三个是健康梦,通过芦笋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人类的健康做奉献。

“我们现在着于与芦笋的产品深加工,将传统食品加工为保健产品,主要面向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扩大沅江芦笋的海外影响力,再回归国内,打开内地市场。”沅江芦笋合作开发企业,博大天能公司销售主管李海清告诉记者,公司现阶段正在试生产将芦笋作为粮食,销往海外。

关于作者:冯志伟,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