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  >>  正文
康斯坦丁:烧钱下的分享经济分享的是投资人经济?
康斯坦丁
2016年04月27日

图片1

继跨境电商、外卖电商、生鲜电商减缓或暂停烧钱之后,最近以烧钱成名的多家约车软件也开始放缓其烧钱补贴的步伐。但和其他大多数互联网平台一样,停烧后随即出现的用户量下滑和用户跳票问题,立马成为拖垮这些多年用钱堆起的“雄壮大厦”的大地震。

用钱吹出来的“泡沫”最终没如招股宣传册中说的那样成为“大厦的坚固根基”,在停止吹捧后泡沫爆裂的速度正在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消散……

 烧钱让“估值”成其最大盈利模式

烧钱之所以受到分享经济的青睐,关键就在于能够烧得越多就意味着融到的钱也越多。而融资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分享经济项目的估值。而估值的高低,又继续影响着投资人的信心……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让分享经济项目对烧钱、估值趋之若鹜。

去年二月份滴滴、快的合并以后,新公司估值超过60亿美金。而到去年4月份美国对冲基金收购滴滴快的股权之后,估值达到87.5亿。就在今年4月份,滴滴出行高层透露,新一轮融资即将完成,据了解,融资目标提高到15亿美元以上,以融资交易计算,资本市场对滴滴的估值远超200亿美元。同样是在4月份,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发出内部公开信,宣布获得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的12.5亿美元融资。12.5亿美金对应28%左右的股份,饿了么的估值在45亿美金左右。

不过,毫不客气地说,虽然未来分享经济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盈利商业模式等是让投资者下定决心投资的关键因素,但看到别人都在为分享经济项目下重注,进而跟风投资的也不在少数。分享经济项目总是霸气地宣称不考虑在短期内盈利,并不是它们不想盈利,而是有巨额融资足够让它们挥霍。以烧钱的方式去培育所谓的用户群体和市场,通过烧钱来快速提升估值,进而融到更多的钱,成为它们最大的盈利模式。

 庞大用户群 去补贴后如何变现?

分享经济作为一个新鲜火辣的舶来概念和模式,进入国内短短的时间中,就完成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进化。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饿了么及多个上门服务的壮大,逐渐演变出全新的经济模式,甚至衍生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分享经济已经足够成熟,其依然有着重大缺陷。

绝大部分消费者之所以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使用者,并不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分享经济带来的全民参与对盘活市场带来的意义,而是只是因为高额补贴才去成为分享经济的一份子。不得不承认的是,烧钱补贴是分享经济快速渗入大众生活的杀手锏。但就是这样一个杀手锏,如今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在资本市场寒冬的影响下,整个分享经济领域的疯狂烧钱补贴行为戛然而止。作为分享经济的代表性项目,去年去年滴滴出行补贴、免费做快车被叫停。滴滴出行首席发展官李建华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打车平台行业应该走向规范,不希望发生补贴被叫停的事情。其实,分享经济项目的引领者同样知道烧钱补贴的重要性,饿了么网创始人张旭豪就曾表示,对于补贴问题,未来不会去增加,而是提供合适的补贴。

但在投资环境和政策双重压力之下,补贴减少乃至停止是必然的。面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庞大用户群,分享经济项目必须寻找真正能够变现、盈利的策略和手段。简单来看,分享经济必须要将因补贴而产生的需求转化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刚需。

张旭豪认为,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如果通过补贴来创造需求的话,补贴停掉基本上消费者就走了。李建华也表示,分享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种选择的问题,而是生活的必需品,企业得到的回报取决于为用户提供的价值,能够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就一定会获得回报。

也就是说,现在的分享经济项目想变现、盈利就必须细水长流,真正将其变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其他目前看似靠谱的变现、盈利手段,都在残酷的竞争下显得脆弱至极。活下来,让大众习惯自己,再去谈变现、盈利,才是王道。

 别让“分享经济”成“分享投资人钱”的经济

分享经济在以全新的方式——分享闲置资源,满足多元化需求等,快速重构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为其带来更多便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经济形式怎么变幻,要想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利润基础上。诸如B2C、C2C之类的电商经济模式,也只是将线下消费通过互联网转移到线上,盈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因此,如果分享经济不能培育出真正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反而是变成只会“分享投资人钱”的经济,只会将投资人的钱烧到无止境的补贴中,画好的大饼和描绘的美好未来极有可能会戛然而止。单纯依靠烧钱补贴去占领市场,只会让分享经济项目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一旦融来的钱烧完,就会丧失前进动力,此前轰轰烈烈的投入也都打了水漂,成为一个笑话。(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责任编辑:管理员】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先后担任过Tecomm副总以及多家知名企业特约顾问,科幻星系工作室以及科技新发现网站创始人,多家知名媒体特约IT评论员,国内知名科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