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某夜,五十五岁的胡煦,睡前在床榻之侧,注想大易阴阳回旋、相须互根之妙理,不禁以两手四指交互连贯,加以模拟,立刻,一幅太极图景清晰浮现,胡煦急忙起身,把脑海中的这幅《循环太极图》记录下来,又称《新订循环太极图》。
自攻读博士学位起,余即久攻《易经》不下,直至细细研读常秉义《易经图典精华》所论载之胡煦《新订循环太极图》,立刻,河图易经之动态生命,与天文-地理-物候-人伦之根本同构关系,鲜活呈现,使余豁然开朗矣!
理解太极生命模式,关键在于把握宇宙万象之阴阳互动、交感、互补、同进之理。
在《新订循环太极图》中,午夜子时(夜11-凌晨1时),一阳初生于内环,象征事物元阳之气酝酿于内部;此时普天阴气极盛,原本蕴含在内部的纯阴之气,因极盛而流溢到外圈,象征事物所处环境之晦暗,故而为八卦体系之坤卦;到卯时(上午9-11时许),阴阳各半,阳气盈盈壮大,阴气渐行渐远但却萦绕不散,此时卦象为“阳位而阴丽其中”,为离卦,离者丽也,象征太阳之火,正辉丽着万象;依次类推,兑、乾、巽、坎、艮诸卦,皆对应着时辰的演进,尤其是乾卦,对应着正午时分(1-3点,午时),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挥洒,万象灿烂辉煌,而事物内蕴之阴气,也在此时萌芽、潜伏着,如此阴阳交错、难舍难离,演出万物消长不息的伟大、丰富、瑰丽的生命活剧!
胡煦易学的精妙要点,表现之一,就是他对《乾·彖辞》所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之说的透彻诠释:
阴阳之气升降于天地之间,非可耳闻目睹,而日月错行则有形可见,有方可指,故寓其义于日月交光,以明六位时成之象。……乾彖“大明终始,六位时成”,盖言日也。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盖言月也。
胡煦据此绘出《乾坤六子图》、《坎离终始图》、《先天六卦图》等,显示坎离作为日月升降、阴阳消长之象,可作为宇宙六位(乾坤震巽艮泽)的机动向量,八卦图简化为六卦图,宇宙生命运行于上下四方之六合,浩然渊然不息也!
伏羲河图易经,以黑白相间而分为十四段,其中太极居中;阳仪在东,居图右;阴仪在西,居图左;北阴在下,南阳在上;中间穿插以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共为十四画,这就是八卦的原型。
东西南北方位在《河图》中常常上下左右颠倒,以示宇宙万象不居常所、流转不息。胡煦畅论斯旨曰:
伏羲惧人将上乾下坤,认作一定不移,而不知浑沦圆转、上下交通之故,因作方图,颠倒乾坤,纳之于中,以明天之体位上,而其气未尝不可以下交,地之体位下,而其气未尝不可以上交。……孔子《系传》于天地定位之下,山泽曰通气矣,雷风曰相薄矣,非从流通处看出立图精意,安得有通气相薄之说乎?对待不移,又何能相为流通乎?水火虽曰不相射矣,正是从相通合体之时,言其性情本可相制,而仍自各得其理也。
《河图》、《易传》深具科学洞察之敏锐和科学思维之缜密:宇宙生命气息(元气)灌注于万物之中,有的呈现在外,有的潜隐在内,上下、内外、终始,乃至生死、存亡等一切被误认为“对待不移”者,实则均处于流转变动、相互感应的大统一之中(太极大一统),故而《河图》之上下颠倒、左右错置,恰为了让观图玩易者,破除“我执”、“法执”之迷障,自我培育一种将天地万物无所对待、无所执著、无所分别、万法平等、万象流变、万物感通的通天“法眼”!
将《河图易经》之太极-阴阳两仪而成之内圈、东西南北与春夏秋冬合围而成之四象第二圈、北阴南阳间以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而分成之阴阳八等分(八象、八卦)之第三圈,纵横截取为八段,则三阳爻之乾、三阴爻之坤,以及阴阳爻不等份而合成之坎离、震巽、艮兑(皆由乾坤所生,故称乾坤六子),遂成八卦分列之图。
换言之,太极阴阳流转所生之八卦,皆由截取而来,不可固定僵硬地加以理解:水火、风雷、山泽之相互感通、流变、影响,亦即:绝不能如近代科学那样,对物质世界的生命予以僵化分别,宇宙图景必须纳入河图、易传、董仲舒天人感应等大一统生命秩序中,才能获得高超透彻的把握!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