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巴拳击在世界业余拳坛中的地位就如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乒坛上的地位。就重量级而言,在该级别所产生的11枚奥运金牌中,有7枚被古巴运动员带回了家乡,其中包括古巴因政治原因而缺席的1984年与1988年奥运会的两枚金牌。在古巴这块国土面积不足中国八十七分之一的土地上是如何孕育出如此的勃勃生机?笔者下面将从古巴拳击的发展史、古巴奥林匹克拳击训练的体制和一些可实际操作的具体训练方法和理念等方面为读者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以期对中国拳击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拳击:哈瓦那的皇冠
在古巴这片人口不到1100万,面积不足中国八十七分之一的国土上诞生了无数位奥运冠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古巴运动员在国际大赛的田径,女子排球,拳击,摔跤,棒球和溜冰等项目中都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绩。其中,为古巴带来金牌数目最多的则要数拳击这个项目,它是"哈瓦那的皇冠"。
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28块奥运会拳击金牌中有34块都被古巴运动员带回了家乡。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古巴共夺得了7枚拳击金牌,成为了世界上在单届奥运会中获得拳击金牌数目最多的国家,甚至超过了俄罗斯和美国这两个超级体育强国。在拳击世锦赛中,古巴将自1974年至2005年所产生的152枚金牌中的64枚收于囊下,同样还是因为政治原因,他们没有参加2007年的芝加哥世界拳击锦标赛。1991年,四年一度的泛美运动会在古巴举行。在家门口举行国际大赛更令古巴运动员们如虎添翼。十二个级别中的十一个冠军都被他们夺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古巴拳击运动员凭借自身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十二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的入场券,并最终收获5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古巴拳击运动员在奥运会重量级比赛中所占有的统治性地位则更为明显。在该级别所产生的11枚奥运金牌中,有7枚是属于古巴运动员的,其中包括古巴因政治原因而缺席的1984年与1988年奥运会的两枚金牌。
说到古巴在世界业余重量级拳坛上的地位,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提欧利弗·史蒂文森(Teolifo Stevenson)和费利克斯·萨文(Felix Savon)。这两位古巴重量级拳坛传奇人物所取得的不朽成就可以更突出地说明这个"百港之国"在奥林匹克拳击项目上所占有的支配性地位。史蒂文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统治了整个业余重量级拳坛,他连续摘得三届奥运会金牌和三届世锦赛金牌。另一位传奇人物萨文所取得的辉煌则更为眩目。他同样是三届奥运冠军,同时个人包揽了六届世锦赛的冠军,统治业余拳坛长达十余年之久。这位身高达到1.96米的古巴巨汉赢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是在1985年的拳击世青赛上,此后的五届拳击世锦赛重量级金牌全部被他一人所独揽。另外,安哲尔·赫瑞拉(Angel Herrera),赫克特·维宁特(Hector Vinent)和阿瑞尔·赫尔南德斯(Ariel Hernandez)这三位古巴拳击运动员也都是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
一言以蔽之,古巴拳击在世界业余拳坛中的地位即相当于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乒坛上的地位。
古巴奥林匹克拳击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古巴这块国土面积不足中国八十七分之一的土地上是如何孕育出如此勃勃生机的?他们为什么能在奥林匹克拳击领域里取得如许成就?笔者下面就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优良的拳击传统
在1972年古巴赢得其第一块奥运拳击金牌并开始其在这个项目上长达40余年之久的统治以前,他们已有了相当的拳击传统。
拳击运动最初是以舶来品的方式从北美传入古巴的。起初,在古巴观看一场拳击比赛就像是去游览一处旅游景点。重要的拳王争霸赛都是在旅游的旺季期间进行的,双方的参赛拳手主要以北美拳手为主。这段时期,古巴拳手所受的影响也主要来自北美,他们的训练方法,技术风格等都与北美拳手一脉相承。
1931年7月,古巴拳手基德·巧克力特(Kid Chocolate)七回合击倒初轻量级拳王拜尼·贝斯(Benny Bass),成为了古巴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世界拳王头衔的职业拳手。随后,相继在大赛中展露头角的古巴职业拳手还有基德·加维兰(Kid Gavilan)、路易斯·罗德里格兹(Luis Rodriguez)、拜尼·帕莱特(Benny Paret)、奥特米罗·雷摩斯(Ultimino Ramos)和乔斯o拿破雷斯(Jose Napoles)等。
1962年,古巴政府颁布国家法令,禁止继续开展职业拳击运动。大量古巴职业拳手开始纷纷迁离古巴落户美国,墨西哥,波多黎各和欧洲各国等地寻求发展。自此,职业拳击暂时从古巴大陆上消失,而奥林匹克拳击开始盛行。
严苛的训练体系
卡斯特罗的掌权使得北美对古巴拳击的影响逐渐减弱,来自东德,保加利亚和前苏联的拳击专业人士开始在古巴登陆。他们为古巴带来了先进的训练理念及方法。在这些拳击专业人士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前苏联的传奇拳击教练安德鲁·车格兰科(Andrei Chervorenko)。一套东欧的训练体系就此在古巴扎下了根。
这套训练体系大致是这样的:古巴政府会在一群年龄很小的孩子当中将一批较有潜质的孩子挑出。他们在成长到十二岁时会被送到特定的体育学校内接受专门的训练。在那里,这些孩子的拳击才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训练他们的都是古巴政府指派的国内第一流的教练。学校的训练相当严苛,很少人能顺利通过各项测试,而那些最终通过考验的将被送到瓦基体校(Wajay)——古巴的顶级体育学校。在那里,这些孩子们将接受更为科学精确的系统训练。这种训练效果是显著的,无数世界冠军从这所学校里走了出来。
胡安·卡洛斯·戈麦兹(Juan Carlos Gomez),一位从古巴逃到美国的拳手回忆道:"我当时并没有选择拳击这项运动,是他们替我作出的决定。我那个时候想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那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你知道,在古巴,你不允许自己作出决定。"
古巴的这套训练系统一直沿用下来。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如果古巴拳手被允许大量转入职业拳坛,他们将在这一新的土地上重新开辟自己的王国并很快夺下数个世界职业拳王头衔。
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举国体制的支撑
据有关人员保守估计,古巴民众大约有25%的人规律性地参加各类运动。这从侧面说明了他们国家的整体运动水平。全面的运动素质将使一名拳手想象力更为丰富,拳路更为灵活多变。很多世界第一流的拳手都曾经擅长或迷恋过其它运动,霍利菲尔德的田径成绩相当突出,小罗伊·琼斯几乎可以成为纽约尼克斯队的替补,卡尔扎格是个铁杆足球迷,他曾废寝忘食地在足球场上奔驰。
与足球和篮球不同,拳击是一项极为个人化的运动。拳击运动员无需与队友配合,单靠个人的实力即可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据称,这项运动在古巴却是一项"团队运动"。
古巴拳手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有整个国家和人民作为后盾。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在国际大赛中凯歌迭奏的原因之一。
就如古巴棒球队的官员卡洛斯·罗德里凯兹(Carlos Rodriquez)所说:"一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是以保卫我们的国家为目的的。如果他不能够意识到是我们,即所有的人民造就了他,他身上寄予了我们所有人民的期望,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获得代表古巴参加国际大赛的资格。一名古巴运动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他必须非常爱国,拥有高贵的品质,且乐于与人分享胜利的果实。"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人试图出价100万美元邀请曾三度夺得奥运拳击金牌的古巴重量级拳坛传奇人物史蒂文森与美国拳击巨星阿里打一场拳赛。史蒂文森的回答是:"与那些爱戴我的1000万古巴人民相比,100万美元算得什么呢?"唐·金曾开出1000万美元的天价撮合古巴另一位重量级拳坛传奇人物萨文与世界重量级拳王泰森(Mike Tyson)进行一场"世纪对决"。结果,唐·金以同样的理由遭到了萨文的拒绝。
各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貌和实力,而对于古巴尤其如此。古巴在综合国力上远远无法与美国等其它资本主义强国比肩,由此,他们更需要用拳击来展示自己的霸气,拳击几乎成为了他们彰显自己强大实力的最好途径。
古巴对其拳击运动员的培养高度重视,他们在衣、食、住、行以及训练等方面全部由古巴政府所资助。拳击运动员在古巴被看作当代社会的英雄人物,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古巴就像是摇滚明星,被大众所崇拜和爱戴。在剧院与饭店里,他们总会成为座上宾。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成为无数崇拜者追逐的对象。同时,他们也会得到一定量的政府津贴。
"我们总是泡在训练馆里,"一位前古巴著名拳手说。"因为如果你实力够强,你就能够获得代表古巴参加世界级比赛的资格。"
"我钦佩古巴的运动员,"前WBO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尔·巴奈特(Michael Bentt)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相对孤立。体育竞技对于他们来讲就像是在说:'没有那些资源,我们也可以与你们一样优秀。'"
在任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古巴拳击队前总教练罗兰多·加贝博士(Rolando Garbey)在评价古巴拳击运动员时说:"古巴人的性格非常适合拳击这项运动。我们勇敢,果断且无私。我们信念坚定,目标明确。我们好斗且乐于对抗。"
今天古巴队的拳击冠军将成为明日古巴队的骨干教练。古巴对教练员的要求非常高,他们需要在学院中接受七年的教育培养并在获得学位后才有资格成为教练。他们通常会将自己的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拳手。
占尽身体、年龄、经验、体制优势
古巴拳手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体重降低一个级别。他们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使自己的体重降低,同时力图保留住原有的力量。这样,他们在比赛当中的力量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古巴拳手的年龄通常比他们在国际大赛中遇到的各国对手的年龄要大,且更富于经验。由于他们转为职业拳手的可能性很小,古巴拳手们通常都不得不将其整个职业生涯都倾注在奥林匹克拳击事业上。这直接使得他们在年龄和经验上较同台竞争的其它各国选手都更为优越。
WBO前世界重量级拳王冼农·布里格斯(Shannon Briggs)在1991年的泛美运动会上输给了古巴拳坛传奇人物萨文。"萨文确实值得称道,"布里格斯赛后说道。"他赢得了那场比赛。但我认为他利用了规则制度,那是一场男人与孩子的战斗。很多古巴拳手都是那样,结果就是,那些28、29、30岁的古巴拳手在和19、20、21岁的孩子们对打。那无论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巴奈特亦曾与萨文交过手。"我第一次与萨文交手是在1987年泛美运动会的四分之一决赛上。我以1:4的点数输给了他,"巴奈特回忆道。"在一周后的北美拳击锦标赛上,我再次与他相遇,我以2:3的点数第二次败在了他的手上。"
对于古巴拳手的评价,巴奈特的说法与布里格斯的略有不同。"在我看来,他把所有的一切都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身高,他的刺拳,他的力量和他迫人的震慑力,"巴奈特评价道。"古巴拳手们将这些演绎到了完美的境地。他们常能嗅到对手内心的恐惧,之后以其震慑力从心理上将你摧垮。"
1985年,美国拳击队前主教练维克·齐迈特(Vic Zimet)带领着一支队伍来到了古巴。除了与古巴拳手切磋拳技之外,他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对古巴当时的拳击体制进行一番考察。这支队伍阵容强大,其中包括日后的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尔·穆勒(Michael Moorer),轻重量级世界拳王威廉姆·加斯里(William Guthrie)和三年后在汉城奥运会上摘得铜牌的凯尼·古德(Kenny Gould)。
"毫无疑问,他们的拳击体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出色的,"齐迈特说。"他们的运动员身体上发育得比我们的孩子们要成熟。他们直到大约30岁以前都会一直留在体制内。"
在第一天的全部11场比赛中,古巴赢了10场。萨文以KO的方式获胜,而胡安·里莫斯(Juan Lemus)则以4:0的点数大胜古德。第二天,他们完全换了一班人马,而美国竟输掉了全部的8场比赛。唯一获胜的只有一位美国拳手,他就是日后力挫霍利菲尔德,荣登世界重量级拳王宝座的穆勒。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古巴拳手自1972年便一直统治着业余拳坛,但从未有一位转为职业拳手的古巴人在职业拳坛中占有过统治地位。相反,很多逃离古巴迁往它国的运动员在转为职业拳手后表现得却很令人失望。只有1992年奥运会金牌得主卡萨马约尔(Joel Casamayor)是个例外。
在完全商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拳手的训练不会得到过多政府的津贴,而且各种诱惑也容易使拳手无法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当中。从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环境突然来到一个金钱至上的国家,即使是最有定力的拳手也很难不受诱惑。这是刚刚逃离古巴进入职业拳坛的那些年轻古巴拳手所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当他们意识到如何处理自己与新环境的关系时,时间老人已悄悄地收回了他赋予拳手的无尽才华。
综上所述,优良的拳击传统,严苛的训练体系,科学的教学制度,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举国体制的支撑,拳手在身体、年龄、经验等方面所占尽的优势等都对古巴奥林匹克拳击的成功起到了良好作用,而最为关键的因素则应是其举国体制与训练体系。
(作者厉振羽,系国际拳击历史学家、国际主流媒体拳击专栏作家、国际拳击研究会会员、世界拳击协会会员、世界拳击组织中国区职业裁判)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