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修德以振兵之道,论中国大一统(十),经典日读第四
毛峰
2016年07月12日

黄帝

中国大一统宪政国家的缔造、建制,在黄帝荡平蚩尤叛乱、禅代炎帝为天子、建立稳固的大一统国家制度、宪政秩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呈露无疑。

简单一句话:武定天下,文致太平!

《史记·五帝本纪》揭示黄帝时代文明建树的历史轨迹: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
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

可见,黄帝时代,实为全球古典文明的第一座高峰。

梳理这些深广博大的文明建制的涵义,大致如下:

首先,德政安民,宪政为民。

修德以抚民,天下政治为百姓万民而非为少数特权阶层的古典宪政观念,巍然树立于天下万民心中而不可摇撼。

中华古典宪政的精神核心是“修德”、“抚民”,即孔子所谓“仁政”。中国人相信,一切统治、治理的合法性的源泉在于“德政”(仁义,王道)而不在“暴力”(霸道),因此,以德政安抚万民、善待百姓、改善民生,就成为天下万民、各邦诸侯、士子精英评价中央政权合法性的主要依据,这一宪政观念在黄帝时代即根深蒂固、巍然确立;

其次,五气之治、五种之艺,民生稳固而繁茂。

围绕“五气之治、五种之艺”而建立的民生保障体系,巍然灿然,保障了百姓富足安定,构成古典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

德政的实际效验,就是民生的改善,因此,“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就成为黄帝兴兵讨伐蚩尤叛乱的前提条件。黄帝的“五气”之治,就是继承了伏羲神农时代创立的天地人大一统生命秩序,亦即:全面遵循天文历法、地文物候、人文仰观俯察之道等宇宙全息大系统的生命运行法则。五气之治,对应着天上的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体系;对应着地上五行,即金土水火土之五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运行规律;对应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人文法则,而以五气之用(艺五种)落实贯彻天地人大生命法则,确保民生的富足安康。

正是在“五气之治”这种古典世界观最高的天文、地理、农学、哲学智慧与体制框架下,中华文明才能取得“艺五种”即五谷丰登、农业丰收、百业兴旺的社会目标,发达完备的农业技术、农工商制度,构筑了初步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艺即善),这些社会经济成就,保障了天下苍生的富足安定,才能取得上下同心平定蚩尤、苗黎、荤粥等部落叛乱的重大政治成就。

第三,建立中央与地方的二元古典宪政结构与大一统体系。

黄帝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古典宪政体系中典型的二元结构,即代表中央的天子政府、代表地方的诸侯政府,都受到德高望重的常设机关“左右大监”的监理、管辖、协调、充实,中央与地方的官署、官名,都以“云”命名,称“云师”。

云师之名,源自黄帝“五气之治”制度,亦即:中央政府、四方诸侯、天下百业的第一责任、第一要务,是“望云测雨”以扶助农耕、保障民生,故而,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宪政枢纽,就是“左右大监”制度,这一制度规范、监理中央天子政府、诸侯各国政府“万国”的各项行政举措,必须与“德政安民”的宪法宗旨相一致。“左右大监”也就成为后来尧舜政府时期“四岳”、“十二州牧”制的前身,也是尧舜时代推举天子、选拔诸侯、推举选拔各地人才加入中央、地方两极政府的民意机关,更是西周创立“三公、三孤”制度的前身。

第四,天子的禅让、百官的推举、任用,表明了当时实行的具有相当民意基础的原始民主制、古典宪政民主制度。

左右大监制度、五方云师制度的主要官员,采取推举、选拔制即古典民主方式产生,天子、左右大监、诸侯万国、五方云师之间,构成古典宪政的彼此约束、制衡、协调机制,确保“万国和”即中央与地方两极宪政主体的协调一致。

于是,黄帝举行封禅大典,祭祀鬼神、山川、祖先、圣贤时,万国诸侯派出代表参与典礼,表示华夏城邦联盟的统一和睦。主持云师官署的最高文官——风后、力牧等,均需推举产生,直接负责治理各项政府事务。

第五,缔造天地人和谐的大一统文明秩序、精神秩序。

天下百业在政府主持的“观象授时、迎日推策”即天文历法制度的规范下,统一步调地进行。史称“黄帝受神策,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黄帝历法制度“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草木……节用水火材物”,华夏生态农耕文明的大厦巍然矗立,繁盛富足。

钱穆与弟子姚松源合著的《黄帝》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大规律、一大法则,那就是“武定天下,文致太平”。军事手段必须以强大的文明感召力、建构力、亲和力为依托,才能持久稳固,否则,刚刚稳定的天下又会动荡不定,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文明的根本建构力!
所谓文明建构力,表现在对宇宙天地人大一统的领悟、建制、构造的综合创新力上,即在先进合理的文明智慧的引导下,在宇宙生命秩序(天文)、大地日常生活治理(地文)、人类精神文化的治理(人文)等一系列文明制度上,进行一番伟大的建构,并能垂宪久远。

史籍载,在天文历法方面,黄帝在伏羲历、神农历的古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完善、提升了中华历法,黄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年、月、日、时、辰、节、气,历代修订,以为王政之始。黄帝历又称《调历》,经历代修订完善,在《夏历》中逐步固定下来,后代沿用并不断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即农历。农历以天干地支匹配,从甲子、乙丑推演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密切吻合“宇宙周天公度”与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是中华文明稳定繁荣、远胜全球其他古典文明的一大奥秘。

与天文制度密切配合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大致有:

哲学——黄帝将伏羲易(河图易)、神农易(连山易)推进为“归藏易”新阶段,易经作为中华智慧的本源、根基,进一步提升、完善;数学——黄帝臣子“隶首”作数,定全国度量衡之制;军事——黄帝大臣“风后”推衍阴阳奇偶数变幻的《握奇图》,制作更完善的进攻防守之阵法,也是现代数学游戏“魔方”的鼻祖;音乐——黄帝臣子伶伦取青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宇宙生气流动之和谐韵律,成中华国乐典范;中华医药——黄帝与师傅岐伯等人,讨论宇宙生气运行、人体保健养生、病痛诊治之理,作《黄帝内经》;文字——黄帝臣子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中华文明得以保存、继承、传播、扩展,得以辉煌灿烂。

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智慧,因此集结为图书文籍典册。

在地文方面,黄帝的建制,为中华大一统确立稳固根基:

首先,树立中央政府的极大权威。

中央政府与天下诸侯之间形成大一统联邦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在釜山会盟,各自出示所持符信,表示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政府之间的互信关系与盟约制度;不服从这一中华联盟体系的,中央政府可以征调诸侯大军予以征讨;拒不归顺的荤粥(即匈奴)等族被驱逐至漠北;设置左右大监,监理诸侯万民,负责考订中央地方政府施政合法性,保障“万国协和”。

其次,确立首都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定都于冀州涿鹿平原,营建黄帝城池;军队驻扎城池之外,负责保卫。

中央政府在黄帝部族的管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立官制体系,称“云师”,负责全国天文历法、望云测雨、指导农耕百工,宣布政令教化,全国事务、地方事务,合理有序地展开。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总理民政。

最后,推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系列工艺技术、发明创造。

这方面,大致有如下各种工商科技、人文技艺:

衣裳服饰:黄帝元妃嫘祖,发明养蚕纺织技术,始制衣裳服饰制度,百官、百工、各族等,均有固定服饰。

发展冶炼技术,铸鼎于荆山,九州风物雕刻其上,象征天下大一统与团结稳固;日用器具、兵器等制造技艺更加完善。

舟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使用、推广。

宫室、房屋等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等等。

有典籍大致列出了一部分发明创造,表明黄帝时代在政治大一统与各地文化广泛交互传播的基础上,确实出现了现代史学宗师柳诒征、钱穆等所谓之“文明制度与文明技术的激剧增长期”。

譬如,在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

在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

在冶炼方面,炼铜,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

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

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

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

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黄帝时代的人文建树,与天文历法知识的完善直接相关,发明、完善、提升了天文、历数、星象、节气、时令、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文明知识。

天地人大一统的文明建构,巍然灿然,辉丽人寰!

黄帝时代在伏羲、神农时代人文创始的基础上,在文明制度、文明技术等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诸多层面,均获得巨大的建树与飞跃。黄帝时代的文明成就,除了古典宪政制度的创立、完善外,更突出的,是其文明观念上的巨大飞跃。

在黄帝时代,人们把文明生活的基本经验,加以初步的记录、整理、总结、提炼,构成了大约晚周秦汉逐步写定的《黄帝内经》、《黄帝四经》以及《黄帝阴符经》等巨著的思想来源与智慧源泉,在晚周诸子百家中号称“黄帝家”流派,也是盛行于西汉初年的“黄老学派”中“黄帝学派”的代表。

现以《黄帝阴符经》思想,一窥其文明智慧之博大渊深: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行),见之者昌。五贼(行)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进乎象矣。

观玩、体悟此段经典文献,华夏古人对天地人大一统生命秩序的深刻观察与恰当把握,如清水芙蓉般浮现:天道无言,元气是也;五行之气盗天之元气而推演万物,故称“五盗”。观此可知:《黄帝阴符经》直接传承黄帝时代“五气之治”而来,阴符者暗合也。人生身生心,关键在于“见”五行之道,“执天之行”而动作生息,则宇宙虽大,如同手掌;万化虽繁,如同一身。天性浩瀚,人心短小,占据一端一机而已。天道定,阴阳合,盗取万物绵绵生机,则立天地之阴阳刚柔之义,人与万物之间,也是能量转换(盗取)的关系,三盗三取,合于天然,则天地人大一统生命(三才)安然繁茂矣!

天道博大神妙,其轨迹在于“日月之数”、小大之期,亦即天文历法之轨则也。朱熹注《黄帝阴符经》曰:“日月者,人不知其神也。日之数,大运三百六十日;月之数,小运三百六十辰。天地变化,不外乎三百六十;圣功之所以生,知此而已;神明之所以生,由此而已。”宇宙元气以360周天公度之数运行不息,君子顺天之行,退可稳固自身生命,进则可以稳定天下苍生,小人不从天道,追名逐利,必自取灭亡也。自然之道无欲安静,天地阴阳相互浸润,万物变化不息,八卦-六十四卦构成1-2-4-8-12-24-30-60-360周天公度运行模式,万象神机妙演,尽在其中矣!

经典日读第四

论语神髓

(毛峰诠释十三经系列之一)

人贵能反省自身。

这也是中国人思维的一大特点。凡遇事,中国人都会想一想:自己所做,是否合乎一个最起码的“规矩”?

这个最起码的规矩,约束着各行各业的人、所有的人,而且这规矩是天然地呈现在每个人的良心中,所以,无论知识高低,人人不言自明。
这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

但人类毕竟每天生活在物欲的漩涡中:一日三餐,总要满足;衣食住行,样样需钱;为了存活,很多人泯灭了自身的良知。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因此,文明的关键、教育的关键,在于培育好的习惯,任何不良习惯都导致最后不可收拾的悲惨后果。

在培育好习惯上,曾子是楷模。

他比孔子小46岁,但一生追随老师谨言慎行,所以名重诸侯,人人尊敬。

他的好习惯是: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的内容是:为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仁至义尽?老师所教,是否温习得烂熟于胸?

每年秋天开学,我都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列给我的研究生、本科生,等到这些学生研三、大四时需要提交毕业论文了,我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研读那些经典著作,所以根本写不出有创意的论文,尽管他们在每个学期之初,都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读下来!

《论语》原文及译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自己:我替人谋事,是否尽心尽力?我和朋友相交,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给我的,我是否精确地传承下来了?”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