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随笔之八十八——最美的古典音乐之一
毛峰
2016年08月01日

什么能抚慰文明紊乱中的人类灵魂?

唯古典文明、经典文化,在经典视野观照下,现当代西方文化中自由开放主义、解放主义的反叛精神——摇滚乐、足球、电影、精美暴露性感的服饰、一切符号的嬉戏……

因执教中国大学,每天必须与教育部属下的大学管理当局,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常令我神思疲惫、烦躁莫名。此时此刻,唯一的心灵安慰,就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伟大作品,使我频遭大学当局折磨而渐次冷如荒漠的心,重获苏生。

1,沉浸在静谧、自我与神圣之中

欣赏古典音乐不需要特别的资质与知识,只要你能让自己沉浸在静谧之中,让自己生活在回忆和想象中,让心灵的耳朵张开,让世俗的耳朵暂时关闭,则天地自然之美、人文神圣之光辉,就会进入你的感官与心灵之中。

西方古典音乐大致包括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现代乐派等几个发展阶段。意大利作曲家科雷里(1653-1713)和维瓦尔第(约1678-1741)是早期巴洛克音乐的代表,后者留下作品770多部,以《和谐与创意的试验》(12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前四首《四季》最为脍炙人口。晚期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家是巴赫(1685-1750)和亨德尔(1685-1759),两人的作品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尊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1732-1809)作品标志着西方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来临。海顿出身修车匠家庭,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18岁被除名,露宿街头一段时间,后经人介绍任一贵族家庭乐队指挥,经10年艰苦打拼,终于扬名国际乐坛。其忘年交、天才音乐家莫扎特(1756-1791)却无此幸运:1781年25岁的莫扎特与大主教决裂,只身在维也纳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谋生,尽管创作出人类音乐史上最优美辉煌的作品,但却穷愁潦倒10年、最终尸骨竟被丢弃在乱坟坑中,无处追寻!

贝多芬(1770-1827)和舒伯特(1797-1828)的命运也形成了奇异的对照:秉性倔强的贝多芬傲然穿过贵族行列而歌德却脱帽行礼,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与艺术家的冲突不可调解,而贝多芬之所以避免了莫扎特的不幸命运,主要由于他成功地结交了一些具有高度艺术品味的贵族赞助人。舒伯特却无此幸运:1816年春,舒伯特带着《魔王》等歌曲拜访歌德,却被拒之门外,歌曲被原封退回!

当舒伯特不幸逝世两年后,1830年春,81岁的歌德听完《魔王》后说:“整首歌曲犹如一幅清晰可见的夜行图。”遵循资本主义冷漠逻辑的近代文化也以此语宣告了自己的末日。

2,古典文明巅峰:乐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长久扶持我、支撑我、不令我倒下的精神支撑物,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三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三圣的极品,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诗意葱茏的不朽世界,现代人,由于自甘堕落,已经把这个世界失落了!

譬如,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

1775年,年仅19岁的莫扎特,就已经完成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同年9月12日,表明作者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发展与成熟。

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时,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变得深刻了。柔板(第二乐章)仿佛是凭着神力创造出来似的。”

第一乐章是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第二乐章是柔板。第一主题似乎在回忆忧伤的往事,第二主题则让人燃起希望之火,音乐接近结尾时,又回到了悲哀之中。当时,作者正在萨尔茨堡大主教那里任宫廷乐手,这种实际上等于仆人的地位,使他越来越无法忍受。

作品的这一乐章,正是作者痛苦心情的自我写照。第三乐章是带有法国色彩的回旋曲。旋律活泼欢快,作者运用了法国民歌《啊!圣诞树》。当乐队回到回旋曲主题时,乐曲进入尾声。由木管吹奏的最后乐句,象漫山飘落的红叶,突然消失在迷雾之中,引人遐思,耐人寻味。(可供欣赏、收藏的光碟,是著名小提琴家沃尔夫冈·施耐德汉担任独奏并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的,德国汉堡1968年录音。)

3,圣泉重吐:品鉴那纯正清澈的古典风味

著名小提琴家亨里克·谢林与著名钢琴家英格丽·海布勒合作演绎的莫扎特、贝多芬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经由两位艺术大师的诠释,犹如圣泉重吐清澈!

亨里克·谢林(HenrykSzeryng,1918年9月22日-1988年3月8日),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兰人。五岁学钢琴,后迷上了小提琴。他幼年的演奏给著名小提琴家勃·胡贝尔曼留下难忘的印象,遵其提议,被送往柏林随名师学琴。1933年在柏林首次公演,后又去华沙等地演出。在巴黎,随布朗热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

1948年起在墨西哥音乐学院任教。此后去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出。他知识渊博,懂七国语言,演奏风格高雅、安详,充满美感,被誉为真正拥有“古典的心灵”。聆听其作品,真犹如置身华丽天堂!

英格丽·海布勒(IngridHaebler 1929-),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和日内瓦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

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单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

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音乐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钢琴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与神韵的莫扎特作品。

从60年代中后期,在她和科林·戴维斯爵士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不难发现海布勒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独一无二的诠释——对她来说,热情洋溢的诠释不是恒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乐谱上有明确实际的指示。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丝一毫。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手上的这条“丝线”上,过份的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到束缚,会与莫扎特的“天籁本质”相抵触。

因此,这些钢琴协奏曲的演绎中,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沉的效果,似乎都来自作品本身的需求,都像是经过海布勒小心谨慎的评估、处理后呈现出来的;优美的外表背后,是精微、细腻、谨慎。很显然,海布勒非常信任听众,知道他们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弱点。难怪,英格丽·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永远被认为是最纯正、最透彻、最精妙的诠释之一。

4,儒家仁爱与近代力量的结合,生出神圣的优雅

近日一位大学密友问:“欧洲近代的开始是文艺复兴,中国的文艺复兴在哪里?”予大为兴奋:“大哉问!中国的文艺复兴,始终被政治动荡、蛮夷入侵和中国知识界的‘去中国化’、‘自我蛮夷化’一再耽误至今!”文艺复兴的精髓,一是向公元前500年的中国和希腊“轴心时代”的智慧复归;一是在世俗人文理性主义的基础上,重建人的精神信仰——转化宗教精神为道德人文精神,儒家的天人合一、基督教的超越精神(史称基督教人文主义),鼓舞人类为神、圣、美、善的文明事业而奋斗不息!

2015年春,海口独居,写作之余,反复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合唱幻想曲》,蓦然明白,启蒙思想误导下的“音乐史”,故意遮蔽了贝多芬音乐中对“至高无上的美妙天国”的巨大渴望与辉煌讴歌,遂决计在2015年春季大学课程中,展示这一发现:

譬如演出贝多芬《合唱幻想曲》的这张著名音乐影碟《坦格伍德音乐节75周年音乐会》。

坦格伍德音乐节,是美国堪与欧洲最著名的音乐节——萨尔茨堡(莫扎特故乡)音乐节相比美的著名音乐盛典,2012年音乐会,更因是庆祝创立75周年演出而盛况空前,古典与流行乐明星云集。

其中值得玩味的音乐有:1,科普兰《为普通人所作鼓乐》,大气磅礴,犹如早期美国文明一般清明广大(最妙品为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2,伯恩施坦作曲的《城镇上》三首爵士风格的舞曲;3,詹姆斯·泰勒演唱的世界名曲《老人河》……

伟大的流行音乐歌手泰勒,以苍凉的声音,眼含热泪地诉说了生之痛苦、死之挣扎、难以割舍的爱:

Old man river,

Dat old man river!

He must know something,

But do say nothing.

He just keeps rolling,

He keeps on rolling along.

在全场观众听得如醉如痴、情绪沸腾之后,古典乐圣约瑟夫·海顿的《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柔板》,犹如一阵神圣的灵雨洒落,安抚痛苦众生,海顿犹如慈爱的老翁,让人拭目观看:上帝神明创造出一个清新美丽、万象更新、本样自足的世界:鲜花静谧无声地绽放,俊男美女悄悄成长,你还焦虑什么呢?

著名钢琴大师伊曼纽尔·爱克斯,率领他的学生、坦格伍德音乐中心管弦乐团的青年学子们,把海顿第三乐章《快板》精心描绘为流珠泻玉一般的青春激流!

我在海口独居五十天时,无电视、无网络,每每欣赏此碟,我马上深深思念我的仁爱学社诸生:“你们也要像坦格伍德音乐中心的青年学生一样,圣洁无辜、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善与美的事业!”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圣贤,让人从神明的广大境界鸟瞰人生:尽管黑暗重重,雾霾深深,蒙昧了良知与道德理性的溺水者还在挣扎,但奥秘的光明,正在点滴萌芽出来,汇聚于青春的生命之中……

全场音乐会的高潮,是贝多芬《合唱幻想曲》。

幻想曲(还有即兴曲),原本是即兴创作的乐曲,就是不预先把谱子写出来,而是在乐器上一面创作一面演奏。在十九世纪以后,即兴创作已不流行,幻想曲与即兴曲,都是把谱子先写出来再演奏,但在风格调式上还带有一些即兴创作的特点,可根据作曲家的诗意想象,自由发挥、不拘一格。

维也纳古典乐派,被公推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具有无与伦比的静谧之美,而在贝多芬这里,被发挥成“战胜一切痛苦与挣扎的英雄主义激情”,成为鼓舞全人类的伟大圣诗。面对启蒙思维与工业理性的步步紧逼,人类懦弱本性日益暴露,贝多芬自称是“向可怜的人类吹嘘英雄的大业”!

《合唱幻想曲》首演于1808年12月22日维也纳剧院。可以想象能出席当晚艺术盛事的维也纳乐迷是多么幸福:该场音乐会上的节目异常多,其中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的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担任独奏的《第四钢琴协奏曲》、《C大调弥撒》中的三首乐曲以及咏叹调、贝多芬以即兴钢琴演奏开始的《合唱幻想曲》这部伟大杰作,给日后更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作了绝妙铺垫,作品中的最后部分“合唱”,如壮丽赞美诗,表达普世大一统的神圣欢乐。

笃信宗教的贝多芬一直想为《爱的报答》配乐,他利用自己十三年前根据G.A.博格的这段诗谱写的旋律,经过修改后,配上了克里斯托福•卡夫纳的诗。这是一首曲式结构特别的幻想曲。钢琴独奏从26小节、带有华彩乐段意味的引子开始,这段引子在贝多芬自己演奏时(1808年12月22日),博得了极大喝彩。在约16分钟的长长的所谓“终曲”中,插入男女高音、中音、低音混声合唱与乐队大合唱,这种形式独一无二,展现了天人之际的壮丽交流,灿烂无比。

《合唱幻想曲》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题赠给巴伐利亚国王约瑟夫·马克西米连一世,受赠者就是本文开始部分提到的、听利奥波德·冯·兰克讲《历史上的各个时代》的年轻国王之父。巴伐利亚王国以及欧洲当时各君主国都是高贵艺术的赞助者,可惜被1848年的混乱革命推翻不少,“启蒙幽灵”开始四处游荡、制造破坏,把粗鄙的启蒙思维与工业文明推向全世界,毁灭了全球各地的优雅-高尚文明。1808年的维也纳、欧洲、全世界都是幸福的,粗暴的启蒙主义思维的无形铁蹄,还没有从法国践踏向全世界!

天道(自然、神)渴望爱抚众生,以汲取生命的活力;众生渴望着天命的君临,以振拔迷惑。超越性的真理与世俗性的生存之间的交织、共进,但丁、蒙田、维科、赫尔德、荷尔德林、惠特曼、泰戈尔、文艺复兴三杰、维也纳三杰的作品予以典范表达,天人须臾不可分离、割裂。卢梭、康德、胡适铸成大错!

《合唱幻想曲》主题取自贝多芬 1795年所作歌曲《爱的回答》。全曲分3段:1.慢板,钢琴独奏的序曲为即兴曲风格,孕育幻想,又在沉思。2.快板,虽标记为“终曲”,其实为主部,其中钢琴呈示主题,并由钢琴与各种乐器编制展开8段变奏,在钢琴呈示主题前与最后的第8变奏,都为进行曲风格。3.从容的快板,钢琴奏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后,开始女声三重唱,男声三重唱伴随而起,经过管弦乐铺垫后,钢琴、合唱与乐队呼应,强有力地推向最高潮!

贝多芬全部主题:神爱、仁爱、现代力量之间的优雅结合,赋予全球文明以伟大的欢乐、自由、新生!

《合唱幻想曲》与《欢乐颂》的歌词汉译,被受“启蒙史观”误导的中文译者“做了手脚”,刻意抽去了对上帝崇拜的内容,予毅然为之改译如下:

诱人的、美好的、可爱的声音!

来自我们生命中的和谐,那让花朵永远绽放的

美感,和平与喜悦,如浪潮般涌动,

那粗野而不安的压力,变形为高尚的情感!

当神秘之声驾临,语言传递着奉献的真义,

神的奇迹必然成形。

夜晚与暴风雨,必转化为光明!

静默于外,至乐于内,这是欢乐的标志,

诗艺的春阳,给予我们内外两重光明,

心心相印于雄伟华丽

重新喷洒美妙,在那天堂的高度,

当心灵跃升,心灵的合唱回响着永恒,

可爱的心灵啊,愉悦地接受美的赠与!

当爱与力量结合,神圣的优雅,

就是对人的回报!

仁爱与神恩相交织的天人和谐之古典文明精神,从轴心时代一直流贯到文艺复兴,更深入而隐蔽地流淌在反启蒙的伟大哲学思想中,文明传播学派可谓传承人,它呼唤爱与力量的结合,即古典精神(仁爱、神恩之超越了实用主义的伟大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工商科技巨大力量的有机结合,这一结合产生出“神圣的优雅”,足以振拔当代世界的鄙俗碎片,赋予全球文明以新的无限生机、自由、繁荣与美。

眺望蔚蓝的南中国海,我蓦然明白:我的使命是,记录这一切、揭示这一切,假如还有未来的话……

人类的本性,亘古如初,无从改进。

善善恶恶,贤愚不肖,永恒并存,无从拯救。

全球文明,正处在最后一个转折点上:要么新生,要么毁灭。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认为,人类的觉醒,当在更大灾难临头之际。雪莱《西风颂》曰:“你是这冉冉不尽的残年挽歌!”而孔子的《春秋》在详细记载了晚周中国史240多年之后,恰逢鲁哀公西狩获得麒麟,孔子见祥瑞出而大道仍晦暗无光,慨然为此封笔,不再记录历史,圣人以为“此下已无须记忆”;孰知孔子去世后的300多年,汉高祖、惠、文、景、武诸伟大帝王,会同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等等,复兴孔子之道于中华大地!孔子复起,亦当惊叹不止……海口假日海滩的瑰丽日出,铺展万道金光在蔚蓝的海面,天命之风启迪我——这浩渺不尽的生命图景,这奥秘莫测的万物秩序与归宿……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