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之一百零七——灿烂的执着:为深爱高歌!最美的电影之《英俊少年》赏析
毛峰
2016年08月22日

《英俊少年》是1980年代轰动中国大陆的德国(西德)电影之一。刚刚从“文革”的残酷压迫与贫乏生活中获得初步解放的中国人,蓦然看到欧洲人享有如此富裕优雅的物质生活和如此优美深沉的精神生活,不禁油然生发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望。正上高中的我,在天津劝业场附近的滨江影院,看完一场后,意犹未尽,竟再次购票入场观看!

深深打动我的,不仅是电影曲折动人的情节。最令我热泪盈眶的,是电影中多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尤其是根据爱尔兰民歌改编的著名插曲《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l alone,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所有她可爱的侣伴,都已凋谢死亡。

No flower of her kindred, no rose bud is nigh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

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 and give sigh for sigh.

映照她绯红的脸庞,和她一同叹息悲伤。

I'll not leave thee, thou lone one! to pine on the stem,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

Since the lovely are sleeping, go sleep thou with them,

愿你能跟随你的同伴一起安然长眠。

'Thus kindly I scatter thy leaves o'er the bed

我把你那芬芳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

Where thy mates of the garden lie scentless and dead.

让你和亲爱的同伴,在那黄土中埋葬。

So soon may I follow, when friendships decay,

当那爱人金色指环失去宝石的光芒,

And from love's shining circle the gems drop away

当那珍贵友情枯萎,我也愿和你同往。

When true hearts lie wither'd and fond ones are flown

当那忠实的心儿憔悴,当那亲爱的人儿死亡,

Oh! who would inhabit this bleak world alone.

谁还愿孤独地生存,在这凄凉的世界上。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The LastRose of Summer,爱尔兰民歌,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作词),深情委婉而又包含着丝丝哀愁,激起了贝多芬等许多伟大作曲家的共鸣与灵感,更是得到了众多歌唱家的青睐,以至全球传唱一百多年,至今不衰。

该曲原名《海得堡》,是一支古爱尔兰曲调,后来由19世纪杰出的爱尔兰诗人、歌唱家托马斯·穆尔,重新予以改写、填词而成。《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曲调优美动听、感人至深,贝多芬、门德尔松都曾将之改编成钢琴幻想曲;德国作曲家弗洛托将它用进歌剧《玛尔塔》中。

歌曲诉说了一种面对凋残、萎谢和死亡的珍惜之心:既然只剩下自己一朵玫瑰孤独的存留着,这与死亡又有什么区别?或许让根茎花瓣落入泥土与同伴们长眠,才是真正的归宿。这段乐曲清幽温婉,回味无穷。接下来的三段变奏,逐渐透出了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无比坚忍,歌曲在闪现青春和力量的结尾,以“灿烂的执著”而告终。

歌曲演唱者、著名荷兰童星、影星海因策,以无比的勇气和坚定自若的气概,将深深的爱恋、孤苦的身世、坎坷的处境,全都融进哀婉的曲调,同时,更重要的是,少年纯真的感情、傲然蔑视痛苦与不幸的青春力量、英雄气概,都在最后排山倒海一般的生命高歌中迸发出来,振奋、鼓舞一切生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获得最终的幸福与成功!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热泪盈眶:炎热的夏日倏忽收尾,那最后一缕凉风,在耳边发际尚轻轻掠过;初秋乍现,凉飚突起,午后依然灿烂的阳光,仍温暖地照耀着人世最后一朵玫瑰,但已无力挽留:一切终将凋谢、不复留存!

英俊少年海因策,早年不幸丧母、清白的父亲又遭诬陷而身陷囹圄、唯一的外公拒绝予以照顾……坎坷的身世与艰困的处境,并不能丝毫折损少年的英勇自立精神、洒脱的情怀和阳光的气息,他放怀“为爱高歌”,终于以诚实、勇敢、自律的行为,感动了铁石心肠的外公和他身边的所有人,一家人“破镜重圆”,皆大欢喜!

歌曲饱含哀愁,深情委婉而又哀而不伤。著名荷兰童星、《英俊少年》主演海因策,他以情感深挚的演唱,拨动了全球观众与听众的心弦:热情的夏天已经悄悄走远,秋天带着凉意来临了,生命是多么美好,当看着曾经的美好,渐渐凋落,无可挽回地枯萎,多想让它在生命里多停留一刻!

荷兰歌手海因策(Heintje),生于1955年。他5岁登台,后来演出了一系列电影,发行过许多唱片,是当时著名的实力派金嗓子童星。他的歌声甜美动听,充满了少年特有的纯真和阳光气息,极大地影响了一大批影迷。

西德电影《英俊少年》拍摄于1969年,海因策这个名字,也同时就是影片主人公的名字,剧中的插曲全部由海因策演唱。1980年代才引进我国的西德电影《Heintje》,我国译为《英俊少年》。这部电影是为了Heintje量身打造的,堪称“少儿电影”的完美佳作: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祖孙之情,再加上金嗓子Heintje本人的表演和演唱,使得影片跨越东西方的鸿沟,让整整数代人为之陶醉。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东西方文明交融与文化传播的学者,我从这部经典电影中,悟出了深广隽永的意味:

首先,影片主题是永恒不朽的、伟大的人类主题——骨肉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人与人彼此善待的友爱之情,亦即孔子所谓“仁爱”——少年面对早逝的母亲画像,放声高唱《夏日最后的玫瑰》,画像上的人物似乎也在倾听,蔚蓝的海风,吹扬起满头秀发的美女、海因策早逝的母亲,似乎在向所有人(影片内外的一切人)发出恳求、喃喃的低语与叮咛:“看顾我的孩子,他是纯洁无辜的孤儿”——每当此情此景,我的眼泪总是夺眶而出:每一个人,都是“纯洁无辜的孤儿”,终将被“宇宙大化”所“遗弃”,因为时序运行不息,坚强如铁,暂存的一切终将不在——这蔚蓝的大海、这拂动一切的海风与秀发、永远保存原样的早逝者的房间、勇敢而英俊的少年、巧妙地与主人周旋的管家老太太、躲在房间外面偷听的外公、被世俗偏见所阻隔的祖孙二人、阳光灿烂但却转瞬即逝的一切……对此,抛洒热泪也不羞!

其次,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英俊少年勇于担当、自立自强、诚实勇敢的阳光形象,从早晨想方设法迫使偷懒的父亲起床,为父亲备好早午两餐,勇敢机智地担当父亲遭陷害而身陷囹圄的艰困出境,最终不顾危险,以行动证明了父亲的清白;为了营救父亲出狱,被迫在外公家“寄宿”,最终赢得了外公的喜爱,全家得以破镜重圆;

影片一个细节,写出了“小小男子汉”的自信、勇气、节操与决断——当外公数度引诱他:“只要你答应我,脱离你的父亲,我供你上名牌大学、毕业进我的大公司当大主管”时,英俊少年毫不动摇,坚决拒绝!

他愤怒质问外公道:“什么人能摆脱他的父亲?”言毕立即起身,对名贵饭店、豪华奢侈的满桌饭菜以及实业家、财大气粗的外公所许诺的一切物质诱惑,嗤之以鼻,让从来说一不二的外公无计可施!真是好样的!小小年纪,在关键时刻,一清二楚,立场鲜明,态度坚定!

对照我国青少年,自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由于娇纵、扭曲、鄙俗的家庭、学校、公共教化的一再误导,一个个全成了“吃嘛嘛都香,干嘛嘛不成”的“草莓一代”(外表光鲜,受到任何一点压力就稀烂),既无儒家自立立人的仁爱精神,也无西方近现代文化哺育下的自由开放、勇于创新的综合能力,成了不能自治、自立、自强的校园“混学一族”、毕业以后的“啃老一族”,太需要从这部电影反思、汲取一下“英俊少年”的“灿烂而执著”的精神了!

再次,影片的每一细节,都不露声色地宣扬了西德社会、欧洲文明里人际关系的善意、生活品质的优良、人文氛围的精美:从少年养育院对孤儿的抚养保障,到经济嫌犯的监押环境、律师的聘任方便与尽心服务,皆然。

影片一个非常细微的细节——希拉律师开车送海因策回外公家,途中,一群幼儿园儿童横过马路,希拉律师立即停车让孩子们轻松有序地先行,孩子们脸上绽放着鲜花一样的笑容,向主动停车的希拉律师、海因策挥手致意——

尽管不无美化,但这样的“公共教化”意识,渗透在欧洲一切精神产品(电影、音乐)和一切道德风俗与制度设计之中,再对比当代中国大都会里车流、人流抢道而行、彼此咒骂、人际关系被不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所折磨、扭曲变态,因而腐败暴戾之气充斥,真如天壤之别!

习主席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真是一语中的,指示着当代中国“道德重建”的正确方向!

最后,整部电影宣扬了“爱的伟大”,充满“正能量”,再反观当代中国电影,不是“胡打乱敲”(香港武打片风格),就是“胡扯八歪,不说人话”(大陆主旋律电影的一贯积弊),毫无感人力量,这样的“创意内容生产”,毫无“创意”的历史-哲理深度、情感-人性深度可言,只能成为欧美日韩台湾东南亚等全球文化产业的蹩脚仿制品,不亦宜乎?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