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处暑已过,呼和浩特清晨的气温一下子落至9度,好在有湛蓝的天空和充沛的阳光,驱走了寒意,留下的是清爽。昨晚收到蒙古通讯社班·孟和图拉的问候,看到她在微信朋友圈发的感知中国·蒙古行和中蒙新闻论坛的照片,也让我想起上周的蒙古国之行。
“感知中国”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已经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成功举行,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让各国民众更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这一次在乌兰巴托举办了“美丽中国”图片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和第七届中蒙新闻论坛等活动,让乌兰巴托的民众再一次对中国有了更近距离的了解。
蒙古国读者参观中国图书联展。(袁慧摄影)
展览现场的一名蒙古国观众说,他们经常看内蒙古卫视蒙语频道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还有很多文化节目、蒙医蒙药、电视剧等等。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片人前达门告诉我,每天晚上7点半,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的蒙语编译工作就开始了,当晚9点钟准时在蒙语卫视播出。在乌兰巴托,除了国家的电视台,许多电视台都是私人承办。内蒙古卫视蒙语频道的收视率在蒙古国排名前列,我真是没有想到。这一次,他们带来的“北京青年”、“平凡的世界”等几部电视剧也即将在蒙古国播出。
乌兰巴托街景摄影。(袁慧摄影)
中蒙新闻论坛从2009年创办至今,已经办了7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语部的格日勒图主任也参加了七届。回忆起第一届,蒙方只有十几人参加到今天的100多人参加,大家彼此之间的理解不断加强,传递了信息,也共同策划了许多报道,为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合作发挥出“牵线搭桥”的作用。
五天的相处、1000多公里的行程,从乌兰巴托到肯特省的首府成吉思汗市,再到风景秀丽的呼和淖尔湖,媒体论坛的代表们成了朋友。班·孟和图拉是蒙通社旗下蒙古消息报的社长,她不仅在广西师范大学进修过,还拿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博士学位。工作之余除了看央视的新闻频道,中国好声音也是她的最爱。
呼和淖尔湖秀丽风光摄影。(袁慧摄影)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达成的“今后五年,中方将邀请250名蒙古国新闻媒体代表访华”的项目至今已做了两年,已经有100名记者访问了中国。2015年,班·孟和图拉作为第一批记者访问了中国。
内蒙古呼伦贝尔五彩儿童合唱团的精彩演出。(袁慧摄影)
说起这个活动,她觉得非常的有意义。每年通过不同主题的考察,让中蒙两国记者可以探讨和相互借鉴。她也建议下一届的新闻论坛能有更多的中国媒体参加,让更多中国的百姓了解这里。
哈坦和其木格是随团的翻译,她们一个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一个在内蒙古医科大学学习蒙医专业。之所以选择到中国读书,她们说除了喜欢中国的文化,也希望未来从事和中国相关的工作。
2015年,中蒙间人员往来130多万人次,其中100万是蒙古国公民,占蒙古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都能看到蒙古国留学生的身影。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还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国立大学开展了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2016年,433名蒙古国留学生领到了二连浩特政府的奖学金。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的比例占到全部留学生比例的73%,分布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
成立于2012年的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至今一共收治蒙古国患者2万余名,每年医院还会派出医生赴蒙古国搞义诊活动。留学、就医、经商、旅游,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正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蒙古国观众参观“美丽中国”图片展。(袁慧摄影)
2014年中蒙两国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说中蒙两国要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两国不仅在文化、人文交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的对接也正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展开,乌兰巴托新机场高速路的修建以及蒙古国到天津的特高压项目等等。这些互联互通,牵起的是两国人民的梦想,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福祉!
返程前的晚上,乌兰巴托下起了小雨。从酒店的窗口望去,市中心成吉思汗广场上的彩灯格外显眼,与远处山坡上那一片如星星般的灯光构成了一幅画面!这个夜晚,很静,很静。
关于作者:袁慧,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