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绯  >>  正文
田雪绯:哈尔滨的马拉松,我们为何这么容易沸腾
田雪绯
2016年08月29日

“跑一场马,识一座城”。在2016的夏末,哈尔滨的天气凉爽得刚刚好的时候,哈尔滨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赛,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参与了此次活动。当天的媒体纷纷用“狂欢”“人气爆棚”“沸腾”来形容场面的热烈。没错,这就是这座城。

在当天电视网络新闻以及朋友圈刷出来的跑马拉松可以看到这样的即时场景:不管跑没跑过,能不能跑,只要腿没大毛病,大家都出来跑两步或者走两步,参赛的选手有抱着孩子上阵的,有推着婴儿车的,有穿西服婚纱的新郎新娘,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有打扮成扑克牌里的小丑……对于这些参与者来说,这不是一场比赛,这只是一次有趣的经历,是一次巡游,是一场全民都愿意参与的狂欢。把比赛那些事儿留给那些专业选手吧,比如各种酷跑协会,比如最后包揽了男子组金牌的那些肯尼亚人,其他的群众参赛者则是:我们走到终点也光荣,我们中途退场也是值得骄傲的“到此一游”。


抱着孩子参赛,只为一个美丽的回忆。  赵天华 摄

参赛者心态放松,但组织者却又极为严谨,比赛路线风光秀丽,起点位于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全程赛道途经防洪纪念塔、音乐公园、阳明滩大桥、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哈尔滨大剧院等地标,凸显哈尔滨一江两岸、一路两桥、一街两院、一岛两带的城市特色。马拉松期间,沿线实行“全时段”保洁,增设300余个果皮箱、移动公厕,公厕延长开放至14个小时,垃圾随扫、随清、随运。青年志愿者们分布在长达42.195KM的28个饮水饮料站、饮水用水站,负责为运动员提供长达10个小时的物料搬运及饮用水补给服务。一位参加过首尔等地九场次马拉松的运动员“美女姜”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无论从赛事规模、赛道选择、安全保卫、医疗保障、赛道补给、志愿服务、奖牌设计、装备制作、完赛礼包、交通运输,哈尔滨的马拉松都堪称一流。


全城狂欢,举家参与

有了严密的组织流程,哈尔滨人在这里任性地展示活力,释放压力与激情,让生命在这个时刻张扬。他们不错过每一次欢呼的机会,哪怕是航拍的飞机飞过头顶,也会引起一片沸腾,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镜头招手呐喊。更有美女天团啦啦队,还有休息区的拉筋泡脚。大有全城一起过节的态势。

有体育专家说:此种参与热情,应该是全民健身热升温的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了解哈尔滨的人则会说,这只是这座城市的缩影,是这个城里的人性格的一个侧面罢了。想象一下吧,三九严寒,都能创造出冰雪节的人,怎么会辜负一场秋高气爽的马拉松。即将走入半年寒冬的哈尔滨人,怎么能不加倍珍惜难得的夏末时光。


这是端午节的哈尔滨,和马拉松的现场似曾相识吧

如果外地人来过刚刚结束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夜幕时分走到中央大街,听一场马迭尔的阳台音乐会,看看街头那些随着音乐打节拍跳舞的人,对哈尔滨马拉松的这场狂欢就更不足为奇了。倾城狂欢,轻易沸腾,不只马拉松,这样的状态,你在端午节的松花江畔踏青的人流中可以看到,在每年的湿地节可以看到,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开幕可以看到,甚至前几天民间传说中的“财神爷的生日”也要把鞭炮放得像过年,更不用说暴雨后有人把冲锋舟开进积水的大街上,下一场大雪就会有人就带着滑雪板出没到高架桥上,人们随时随地准备好及时行乐以及苦中作乐。记得一次北京的同事来出差,恰好赶上了哈尔滨的端午节倾城出动踏青的人群,她吃惊不小,用媒体的标题讲那是“整个城市分泌着多巴胺”,或者“哈尔滨的端午节,一座打了鸡血的城市”。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阳台音乐会,人们随时准备好了沸腾

为什么这方水土上的这方人会有这样的狂欢基因?作家张抗抗文章里写道:“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哈尔滨是一个有着鲜明异国血统的文化混血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辨认岁月与时间,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所留下的俄罗斯文明烙刻的印痕。我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曾对哈尔滨人在春夏的星期天,背着啤酒红肠面包酸黄瓜,到太阳岛晒太阳、在树林里跳舞唱歌的场景大为吃惊。”除了这种俄罗斯影响了哈尔滨人的说法,也有说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者是其他侨民文化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知道这些说法是否完美地解释了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这样乐观、开朗,轻而易举就会沸腾,就像人们在这场国际马拉松大赛中感受到的那样。

关于作者:田雪绯,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黑龙江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