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温希庆:鄂尔多斯行记二——乌审旗的苏力德文化
说天下
2016年08月30日

鄂尔多斯行记之二:乌审旗的苏力德文化

走进乌审旗蒙古人家,会发现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用土或者砖筑成的一个祭台,台上面两头分别竖立着两根旗杆,旗杆顶上是一个类似于“山”的三叉戟,戟尖的下面是瀑布般的白马鬃毛或黑马鬃毛。两根杆之间,用两根或者三根绳索相连,上面挂着蓝、绿、白等颜色的小旗。这就是被蒙古人当做神灵信物供奉起来的所谓“精神之旗”的“苏力德”。

据当地人民介绍,即使一些搬进楼房居住了的蒙古族人,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在楼顶、阳台上放置“苏力德”,以传承骨子深处对于民族信仰的守护使命。这个习俗,在蒙古族已经传承了几百年,而且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一、苏力德的内涵及历史传说

苏力德,又叫“苏鲁锭”,也译为“苏勒德”。苏力德是蒙古民族的旗帜,平安的保护神,民族精神的象征。共同祭奠的苏力德由察干苏力德、哈喇苏力德、阿拉克苏力德等三种,来自于象征和平的蒙古大汗国国旗察干苏力德、象征威猛无敌的哈喇苏力德(也叫黑纛)、象征半和平半战争状态的阿拉克苏力德传承过来的神物。苏力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对于苏力德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

相传,蒙古国曾饱受分裂、战争之苦。公元1162年农历7月,成吉思汗出生时手心里握的一块胎血就是苏力德图形。后人说成吉思汗是上苍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铁木真”铁变化来的意思。后来,人们把苏力德作为蒙古军队的军旗或者军徽的图案,代表着战无不胜的战神,代表着人们对成吉思汗的敬仰。

还有一种说法:说铁木真打败了仗,祈求上苍给予他力量。突然,半空中一道光闪,上苍赐予铁木真一把铁制矛状物。从此,铁木真部落以此为战争的军旗,指向哪里就必然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草原部落的人民把苏力德当做民族精神信仰供奉在自己家门口。

不管哪一种说法,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苏力德的由来与成吉思汗结束分裂、统一草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乌审与苏力德文化

相传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蒙古汗国大军进攻西夏。沿途,他们击破了盘踞在各地的西夏军队,在如今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陶利镇呼和茫哈嘎查境内设立大营。从此,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成为大蒙古汗国的重要军事基地。

战事结束后,一批战士留下来驻守,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所以有大量的旗帜、兵器无处存放。成吉思汗令这里的士兵把他们“立在自家门前,每天早晨洒奶熏香祭拜供奉”,从此有了禄马风旗。每户人家的禄马风旗大致相同,也略有不同。源于先民由多个部落组成,而各部落的信仰不同。

时至今日,按当地政府统计,乌审当地的蒙古族9291户,门前立有苏力德的8640户,占总数的93%。个别因为居住环境没有设立苏力德的,也要按时参加苏力德祭祀。这种活动,在蒙古已经延续、传承了几百年,非但没有在历史变迁中被人淡化、遗忘。恰恰相反,纯洁的蒙古人民把这一习俗与吃饭睡觉、婚丧嫁娶一般,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越来越深。

2006年,乌审旗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苏力德成为乌审人民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文化财富。它标志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苏力德文化的重要意义

今天看来,对苏力德文化的依赖和传承,成为草原上的蒙古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这一文化的执着,以及采用祭祀仪式等各种方式将这种文化代代相传,对蒙古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着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和未来命运的尊重。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文化,往往也就失去自我。

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蒙古人民很多生活习俗与时俱进,把原有的生活习俗进行了改良:传统的蒙古包被钢筋混凝土的水泥房屋所替代,蒙古服成为特殊民族节日时候才穿的礼服,骏马已被汽车甩在身后……物质方面,已经很难看到蒙古人自己的独特的传统。精神文化方面,对苏力德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便显得越加重要。

家家户户门前的苏力德上,体现着蒙古人民对于本民族历史、对于上苍、对于自己民族英雄的怀念和传承,在一次次虔诚的祭拜与祝祷中延续着骨子深处的民族文化传统。

苏力德文化,也就是蒙古族文化的根,对于苏力德的信仰坚持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灵魂寄托。

鄂尔多斯行记之二:乌审旗的苏力德文化

【责任编辑:管理员】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