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一百二十五篇——揭开中国文化“早熟”之谜,伏羲研究(9),中国历史特质之九
毛峰
2016年10月08日

由此可以揭开中国文化“早熟”(梁漱溟先生最早提出)之谜:伏羲时代的中国人,以科技-人文-哲学的高超,应对远古洪水等生存环境巨大挑战,成功应对了文明挑战,实现了自身文明的伟大提升,而其他远古文明因黩神、黩武而灭亡。

考古报告显示,贾湖地区早期气候较为温暖,类似江南地区;其间,曾经历一次较长时间的大降温;到贾湖文化中期,气温普遍回升,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3度,降水量高出现在水准的400-600毫米,类似长江流域地区。

依据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文明史“挑战-应战”之基本模式,贾湖文化的创始、发展、壮大,恰恰是“迎战”早期突然的降温而展开的,贾湖人深刻领悟到天文-律历-农时-物候之间紧密关系,对原始文明的生死攸关的意义,遂以骨笛圭表、骨尺测量、测天灵台等制度体系,应对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

数百件成套精细农具的出土,表明贾湖文化在稻作农业、农耕制度上的发达,贾湖地区成为“贾湖古稻”的最北耕作区,也成为北纬34度线附近地区稻作与黍作区的分水岭。

贾湖人可依据丹顶鹤的北飞,确定春分播种,但夏至日的确定,对抢收90-120天成熟的水稻,更是性命攸关!

贾湖骨笛-圭表此刻派上大用场:夏至日正午的日影,只好落在骨笛南端的第2音孔上,当日影逐渐遮住第2音孔时,抢收水稻的大署季节就开始了!

在贾湖人的原始太阳历中,“节”正是贾湖骨笛上的“骨节”和七音孔的“音节”,当某些节气(贾湖文化初步掌握了16节气)的一段时期,经过骨笛两个音孔之间的空当,骨笛圭表不仅记录着农时节气,更通过“律历对应”而展现出一段特定音律,这一天地人大一统的严密而灵动的对应关系——天道日影、地道节气和人道音律之间的高度吻合与默契,不仅是伏羲文明的惊人创举,更是中华文明自9000-10000年前,就冲破了原始巫术思维和宗教祭祀崇拜的人类普遍误区,率先迈入科学-哲学-人文大一统文明进步框架的关键要素所在!中国之谜,由此揭开!

丹鹤翱翔,贾湖骨笛-伏羲古髀组合制成的远古测日圭表,奠定了伏羲文明的科技-人文-哲学水平的高超,奠定了伏羲族治理下的天下部族大联盟的稳固亲密,奠定了中华文明得以多次战胜洪水、雷电、风暴等灾害而巍然屹立的文明根基,奠定了伏羲定都宛丘、建成全球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统治基础。伏羲文化遍布全国,清晰表明:伏羲文化越出地域范围,成为中国大一统第一个稳固繁盛的文明形态!

贾湖M344墓葬出土的“贾湖圭表”,被配置在人体骨架头部上方的龟甲中,证实了河图、洛书之兽骨、龟甲,是《河图》测天体系的重要器具,而“伏羲-贾湖古髀圭表”上刻画的鸟形(丹顶鹤)图案,清晰呈现了古髀(鸟喙仿制品,又称叉形器)与古圭(骨笛)组合测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日影长度的整套天文历法科技-人文体系及其背后“仰天而生”的河图哲学信仰!

古籍记载“伏羲,风姓,生于雷泽,出乎震,都陈(宛丘,河南淮阳),号太昊”等,全国各地均有伏羲文化的考古遗址出土,或“伏羲庙堂”遗迹与历史传说,揭示伏羲文化越出地域范围,成为中国大一统第一个稳固繁盛的文明形态!

首先,中华文明的“早熟”(梁漱溟问题),实乃以科技-人文智慧,迎战巨大“文明挑战”(远古洪水造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汤因比设立文明史的基本模式的案例)而致。

远古大自然环境的剧烈变迁,在暴风、雷电象征的大洪水泛滥的危急状态下,伏羲部族靠其发明的远古圭表,测日、测风雨、测气候-物候-农耕-畜牧之先的高超科技-人文能力,率广大部族,在全国范围内(东起海岱,西至甘肃大地湾等)一次次成功迁徙,建立多个繁荣的文明聚居区,最终受天下各部族拥戴,尊为太昊帝,即掌握太阳奥秘的首领、领袖,结成中华部族大联盟,都陈,完成了中华大一统国家雏型的第一次凝结,故受尊为“人文初祖”。

伏羲部落依靠“贾湖测日圭表”等远古科技-人文实力,率领天下各部族,战胜数次大洪水,初建中国大一统!

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最后一次大洪水的威胁下,伏羲率领的天下部族大联盟,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河南南部的宛丘,见其地势较高、山林环绕、土壤肥沃,六龙氏向伏羲建议,在此定都,发展农耕、畜牧,建造宫殿屋宇,赢得文明喘息与进步的根基。伏羲命昊天-潜龙氏取出“贾湖圭表”测天,发现此地居“华夏之中”,日影端正,阴阳协调,阳光灿烂,遂定计。伏羲部族联盟竖起“龙”旗号,建造“太极殿”,大兴河渠灌溉,农耕畜牧日益繁盛;与此同时,大兴书契文教,结绳之政,被《河图易经》等天文历数之学、原始文字之学所取代,远近归附者日盛。

太极殿告成,龙旗招展,丹顶鹤翩然翱翔天际,伏羲、女娲、六龙氏等,各居其位,伏羲命人弹奏琴与瑟之妙曲清歌《扶来》、《立基》,中华文明生活之“创始、根基”,就此奠定矣!

其次,伏羲-女娲部族联盟与三苗九黎部族的早期酋长——共工族的分立、联合与纷争,是炎黄-蚩尤之战、尧舜流放“四凶族”、周文王武王大封建、周公“兼夷狄”、制礼乐、齐恒晋文“尊王攘夷运动”、孔子《春秋》华夷之辨的远古渊源所在。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向心运动(认同中华文明为华夏,否则为夷狄),由此奠基。

伏羲与部族联盟内部的一个部族——居上相要职的共工族,在战胜洪水、定都陈地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发生严重分歧,伏羲与六龙、五官等部族商议,允许共工率领愿意跟从的部众离开陈,另立门户,成为三苗九黎部族的祖先。

约当公元前6600-前6200年,即距今8600年-8200年间,伏羲部落联盟在定都陈、设立大一统官府、建设大型水利设施以防范洪水、建造太极殿和测天灵台等重大问题上,与长期负责工匠制造、担纲治水具体任务的“上相”(九相之一)共工及其部族,发生重大分歧,伏羲与六龙、其余“八相”(上相共工氏司天,下相柏皇氏司地,左右之相朱襄、昊英氏,北相栗陆氏,南相赫胥氏即华胥氏,西相昆吾,东相葛天氏,地下阴康氏)以及司天官府“五官”(春官青龙、夏官亦龙、秋官白龙、冬官黑龙、中官黄龙)等聚会商议,决定请共工部族自愿跟从共工者和平离开,“贾湖圭表”等核心技术,是否允许其习得后带走,一部分大臣反对,经伏羲晓谕以“天下为公,好生之德”等大义,最终一致同意共工族携带“贾湖圭表”、稷稻种子等要害物资,远道送别而去,伏羲部落联盟之原始民主制作风,更使其众望所归。

再次,伏羲营造舞阳贾湖人的观天测日的大灵台,中华文明以科技-人文-哲学的高超与文明的发达繁盛,吸引着天下部族的自愿加入与中华文明内部凝聚力的空前增强。

考古年代显示,伏羲-贾湖文化在其中、晚期,约当公元前6600-前6200年,距今8600-8200年的中期;至公元前6200-前5800年,距今8200-7800年的晚期文化,文明程度突飞猛进。

现存中国古观象台(灵台),是在河南登封告成镇的周公测景台,选址在登封,因这里是夏代古都阳城,居天地之中。

汉代鸿儒郑玄认为周公在此竖立八尺圭表(八尺高表谓之臬,奉为圭臬之义),测夏至日的日影。现遗址乃唐人仿造的,古史两次大型测日活动,中心观测点都在阳城,作为修订历法的重要依据。1279年,元代郭守敬主持测天,在全国范围设立27个观测点,南至南海,北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

在北纬14度-64度之间,《元史》之《天文志》谓之“四海测验”,中心观测点就在阳城,郭守敬修建了40尺高的圭表,表的顶端有横梁,地面设置了120尺长的石圭,堪称规模宏大、科技高超、气度不凡!这些科技奇迹的渊源,即在伏羲时代。

最后,伏羲-女娲部族联盟,在中国西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迅速壮大,在气候温暖的条件下,部族大部分(少典-黄帝部族留在西部,神农炎帝部族南迁至湖北)回迁东部——中原祖居之地,在天地之中(北纬33-36度地区)设立首都及天文观测台(灵台),以律历通天等测日法颁布时宪,顺天而治,显示中华文明制度上与宪政观念上的巨大飞跃与成熟。

古阳城作为“地中”,具有“天效于景,地应于响”即律历对应、通天的独特地理优势,北纬33-34度,散布着舞阳贾湖遗址、淮阳宛丘伏羲古都遗址;而北纬34-35度之间,则是登封告成(阳城)周公测景台和中岳嵩山;在北纬35-36度之间,则是座落着著名的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墓葬遗址。换言之,北纬33-36度的中州地区,确为中华文明之伟大心脏!

贾湖文化西南部遗址,有一处2米宽、10米长的探沟(遗址编号T19),内有一处底部架空的干阑式建筑房址(编号F40),房址上发现24个直径为10-28厘米、深度为8-25厘米的柱洞。经模拟测算,三组柱洞可以观测日出、日落和北极方位,也可以观测正午日影,三组柱洞的组合,构成贾湖文化的天文观测中心台(灵台),伏羲-贾湖人至少据此可以测定16个节气和八节天象、日影,距今8000年的 贾湖灵台,后被《周礼》、《周髀算经》、《六经图考》、《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下来并日益精密,成为中华文明敬天授时、协理农耕民治的伟大科学-哲学-人文体系先河!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