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一百二十八篇——伏羲族滨水测风:洞悉天行健进之常,伏羲研究(12),中国历史特质之十二
毛峰
2016年10月11日

河图易经作为全球第一个哲学大框架,把中华民族经由测天而建立的天文历法制度、农耕畜牧制度、饮食起居制度、宪政治理等“高科技思维”,与理性、实测、忠实而严谨的科学记录、合理解释宇宙万物运行的《河图易经》模式这一“高人文”智慧彼此绵密匹配,建构起一个全球第一的“高极哲学智慧”——河图生机主义宇宙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

天地万物之聚散统一,在河图大易。

伏羲部族滨水而居,数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迁徙、定居,因测风而“风姓”,因测量天地日月而号伏羲,其所发明的30余项全球第一的高科技产品(从贾湖古稻到贾湖骨笛圭表)、高人文制度(从六龙官府到华夏部落大联盟),经过不断精密化、彼此匹配、调适、建构,以“太昊龙族、凤族的大一统河图思维”成功迎战大洪水等环境挑战,使中华民族最终胜出。

1,伏羲为何“风姓”?伏羲族滨水测风而得姓。

远古部落,以某项专有而独擅的技术而自号,譬如燧人,擅长采火;伏羲,风姓,伏者服也,羲者日光也,伏羲部族因擅长观测日光之强弱、日影之长短、天文星历与大地物候之紧密关系而得名,以风为姓,也是因为擅长观测“太阳风”,因而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发布日月五星等天文大潮对地面生态、物候的巨大影响,进而能提前预防灾害、措置民生而得“风姓”也。

伏羲创制《河图》八卦,就是以预测八方风动,即以“八方风动之记忆、观测、挂象”(八卦本义)为核心,以天文观测的方法,以贾湖骨笛圭表为手段,细密观测、预防那些鲜明载于《史记·八书》以及《淮南子》等典籍的所谓“八风”,标记其改变大地物候的微妙变化而著称于远古部落,遂建号“太昊”也!

史载,距今25-34亿年的太古纪,由于远古造山运动,整个泰山、凫山山系多次发生大规模沉陷和海水倒灌、侵蚀。距今6亿年的早古生代,凫山山系与整个华北板块,均因下沉遭受大规模海侵。在距今3000万年的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青藏高原隆起为世界屋脊,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而西伯利亚等地的内陆冷风穿越太行山系,直扑中国东南部沿海,燧人采火技术成为远古生存之关键;伴随大理冰期结束,冰川融化、海水入侵、沼泽成群(雷泽即其一),伏羲部落、女娲部落必须迁往山地或西部较高的地域,测日测风就成为远古生存的又一关键。

《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以渔;宓牺之世,天下多兽,则教人以猎。”传说伏羲臣僚芒以条藤麻葛编制网罟、陷阱以渔猎。蚕桑之后,编成绳索,因结绳而记事。《文子·精诚篇》载老子言:“宓牺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结绳为布,可寝息之;秋采杀麻葛藤条,冬季编(约)之,可为衣裳,可为鞋履,伏羲部族因此御寒裹身而壮大也。因采麻编葛,铮铮有声,琴瑟、弓矢之造,亦出之。伏羲作为滨水之族群,因生存技术高超,广泛分布于泰山、泗水间矣。

2,女娲“抟土造人”,实乃建立氏族人口档案。

古文化学家刘正英解释古籍所载“女娲引绳入洹泥中,举以为人”之“洹”乃“横”义,即以横向排列的绳索,上系泥人以象部落首领,该首领属下的人口,以泥球代之,因而建立起氏族人口管理档案,避免近亲婚配,极大提高了伏羲族的人口质量。

3,伏羲-女娲大战洪水,“补天”奇功告成。

距今2万年,地球进入大理冰期,严寒持续数千年;距今1万5000年前,即“全新世”,严寒结束,气温回升,人类迎来全面发展期,燧人-伏羲文明由此发端。伴随冰川融化和大规模海侵,洪水泛滥成灾,约1万年前,中华大地遭遇历时数百年的洪水,伏羲-女娲率领天下部族联盟,以勇气和智慧战胜大洪水,为中华民族的长足进步,奠立了伟大的文明基础。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的研究员王若柏,经长期研究地壳形变与地质灾害后发现并推测,在全新生的中晚期,一场大规模的陨石雨,在晋北、冀中、鲁西南等广大地区造成巨大的陨石撞击坑,形成以河北白洋淀特殊地貌为特征的大片洼地群,称“碟形洼地群”,引起洪水、地震、山林大火连年不息等特大自然灾害,这正是《淮南子·览冥训》所载“女娲补天”的特殊历史环境:“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伏羲-女娲抗洪的主要材料之一是五色杂土,以不同火候烧制成的陶瓦,呈斑斓五色,覆盖于高处民居的屋顶,民得避风雨水患,感恩不尽,传说为“五色石补天”也。

女娲族因试验“陶瓦”以覆盖屋顶、遮蔽风雨,获得巨大成功,先民以“瓦”尊之,谐音为“娲”。至于“芦灰止淫水”亦与“烧瓦补天”配套:洼地多芦苇,女娲率部众采来与陶瓦并用以覆盖屋顶,多余芦苇烧火做饭,芦灰垫在湿地上,总之,淫水洪灾,由于伏羲-女娲的技术发明而抗击成功。

4,伏羲母族——华胥族少女在雷泽,履大人迹孕生,乃远古造山活动、暴雨成湖、山洪爆发、海水倒灌等环境变迁的史迹记录。

远古传说,乃往昔历史运动的神话变形式记述,西方近代启蒙哲学主导下庸俗浅薄的人类学、神话学,视为巫术神话,大错特错也:《山海经》如今日益被发现为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彼此印证的远古自然-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录,即一例。

华胥族,作为与燧人氏齐名的远古部族,其部族首领的女儿华胥(实为族名,该少女名诸英)与燧人氏部族少年相恋欢媾,相恋之地,即在燧人氏、华胥氏长期活跃的地区——雷泽,因濒临黄、渤海,经常突降暴雨,积水而成巨大湖泊,雷泽故又称“大泽”;所谓“华胥履巨人足迹”而孕育、诞生伏羲的传说,实乃诸英与太阳王子(伏羲父)之恋之浪漫说法也。

王子襄《泗志钩沉》曰:“华胥氏之国,(今泗水)治东北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有华村,为汉华县故治。”

伏羲氏源于泰泗山区的古“雷泽之地”:“天、风、雷、泽,日月同辉,出伏羲氏也。”雷泽又称雷夏泽、服泽。王子襄曰:“泗水东七十里伏山,亦作服、负、浮、包……雷泽湖心突起攒石,立秋后,水泻石窦,其声如雷……”伏山、雷泽、服泽,盖伏羲族龙兴之地也。

今雷泽遗址,位于蒙山之前,以平邑县仲村镇回龙庙村为中心的广阔低洼地带,东至龙居庄,西至泗水贺庄水库,北到仲村镇兴民村,南至白马村、舜帝庙村,共计68平方公里。

史载:“舜帝耕于历山,陶于雷泽”,即此地。《墨子·南贤中》曰:“古者尧帝举舜于服泽之阳”,可证。今舜帝庙村北,存有明代碑,题曰“雷泽湖”。该地为大盆地,其北部、东部,被蒙山所围,南部与西部,则为尼山余脉之历山和风凰山所环绕。

近年在雷泽东部平邑镇白庄村西的一处天然岩洞,出土约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击打石器、石斧、石锤、兽骨等;在缘仲村镇的北昌乐、原宪屯、临城之间,出土了1万年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180余件,雷泽西部、南部则有众多大汶口遗址与龙山遗址,表明这一地区确是远古华族的龙腾初兴之地。

南宋罗泌《路史》载:“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泗水出土很多龙山文化砭石,青灰色,长5厘米,宽1·3厘米,厚0·9厘米,锋刃,用以刺血放脓,后部椭圆,用以按摩穴位。

此外,还有砭石钺,残高7·5厘米,宽7·6厘米,厚0·9厘米,可用于刮痧。泗水上游地区演马坡遗址出土的砭石扇形佩件,经测定,与7000年前伏羲文明中晚期对应,证明古籍所载“伏羲氏尝百草,制九砭,疗民疾”之言无误。

至今,泗水用于医疗和保健的“砭石”加工业,仍颇具规模,传承着10000-9000年的伟大中华文明之源头——伏羲文明。

余在《中国历史特质·伏羲研究》系列文章、《史诗·伏羲》等长篇歌诗之外,另撰《伏羲赞》一首,以礼赞此人类第一个文明的瑰丽日出、中华文明之创始盛景也。

诗曰:

太昊天地气,悠悠万载通。

河图演星历,杏坛舞蛟龙。

奇峰高节处,纵浪大化中。

华夏繁荫盛,疑古尽凋零!

思古而戏仿之作,和者其谁耶?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