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风尚是一种典雅的艺术趣味,一种有别于大众口味与水准的贵族气息和文雅精神。
在北宋画家王希孟(1096-?)的《千里江山图》中,每一物象(山川草木、亭台楼阁)虽曲尽其妙,但都不具备单体独立的美色和意义,这些物象服从于一种总体的精神,即那种氤氲于大气之中的、古典社会自然与人文情境中万物唇齿相依的和谐与紧密的纽带关系。
千山万壑仿佛团团相抱,守护着一个伟大的理想——中原(中华)文明的崇高价值。
考虑到北宋建国时外族强敌虎视眈眈的政治背景,更让人慨叹宋人在艰苦卓绝中守护中华文明的伟大业绩与伟大精神,更让人对古典情境中那如烟如梦的茵绿与幽蓝,产生出辽阔的想象与憧憬。
古典之美是一种超尘脱俗的情境,凭借这一情境,人得以超越一切局限,与无限的宇宙精神合一。
读《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我们对古人广大高明、温柔敦厚、潇洒不群的生活悠然神往;读唐诗、晋字、两汉文章,我们更羡慕中古社会之博大气象与优雅风度。
即使是清末民初的曲艺——“小彩舞”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子期听琴》,也将长江舟上、中秋月下、一对知音人的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动人肝肠:“那位俞伯牙推开了船窗……见万道银蛇翻波浪,在那江岸上……东方现出来明亮亮那秋月儿一轮……以琴会友金兰拜,到后来,就在马鞍山前,俞伯牙先生他摔碎了摇琴,所谓是谢知音哪——”舒缓沉稳的音调、细腻深沉的刻画、余音袅袅的演唱,把远古东方一幅苍凉而又温暖的图画嵌在历史中,让人感慨万端。
晚周庙堂礼乐废弛之后,私人琴家兴起,但常感难觅知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顷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古人宁肯“破琴绝弦”,也绝不降低自己的艺术趣味与高洁胸襟,敢与庸俗时尚抗衡、敢于超尘绝俗,正是成就古典文明以及古典文化风尚的重要因素。
与古曲《高山流水》同样有名的是《阳春白雪》的故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此乃人类社会文化演进之铁律:精致高雅的文化产品,大众往往不能欣赏,知音难觅、曲高和寡的故事一再搬演。
伯牙抚琴唯樵夫欣赏,可知当时精英文化已大幅下移,转入“荒野村夫”手中,贵族不复成为文化裁判官,古典文化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而作为这一文化代表的伯牙、歌者(客)则宁可玉碎也不能瓦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