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铸就经典
多年以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曾经写了一篇略显沉闷的小说,后来被另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改编为情节老套的剧本,然后又被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搬上影幕,没想到竟然成为不朽的电影作品,这就是:1944年美国电影《江湖侠侣》。
年华易逝,沧海桑田,许多情怀和记忆都已随风而逝,但电影中有一幕场景深驻影迷心中:
风姿绰约的美女巴考尔,上身斜倚,手指夹着香烟优雅地举到红唇边,魅惑地问:“谁有火?”成熟稳重的鲍嘉适时地伸出了他的打火机。巴考尔低头就着打火机点燃了香烟,深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烟圈。那一秒钟,男女双方心照不宣地一见倾心。
——男女主人公邂逅的这醉人一幕,借助影像的传播铸就为经典传之后世。在2008年评选的影史最性感的25对荧幕伴侣中,《江湖侠侣》中的鲍嘉和巴考尔名列第二。
电影中这对痴男怨女第一次接触是从借火点烟开始的。
时光荏苒,已过去70多年,烟仍旧是男女搭讪的有效媒介。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你碰到一位心仪美女,总不能靠上去就说:“美女,我的iPhone7没电了,你有充电宝吗?”那样多无趣。当然,要整高雅的也不是不行。钱钟书说了,男女谈恋爱最好的理由就是借书——这一借一还可不就交往了两回吗?!
不过还是借火点烟这个桥段好。第一,借火点烟暗示两人都是享受烟草的同道中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第二,点烟的时候拉近彼此的物理距离,进入对方私密个人空间。第三,点烟完一方表示感谢,另一方表示不客气顺其自然开启聊天模式。第四、第五……(不能再写了,有教坏年轻小朋友之嫌。)所以,要感谢香烟——成就了多少美丽的邂逅!
烟草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很早以前。1492年哥伦布首次越洋航行中发现了新大陆,也让彼时的文明社会认识了新大陆原住民吸食的神奇的烟草。随后的五百多年里,烟草随着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传播到全世界,并攻城略地,强势进驻人类的肺腑之间。在人类文明史上,烟草的流行无疑是充满微妙反讽的一个典型:各国政府一方面不断警告人们吸烟有害健康并采取措施限烟,另一方面又允许大面积种植、加工、销售烟草。
有关烟草在中国的流传有多种说法(甚至有人考证烟草起源于中国),但是无可争议的是自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主政时期,烟草在神州大地得到广泛普及,并深刻渗透到日常起居及文化生活之中,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身体。
2001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一部神剧,仅凭三个老男人,就撑起了令人惊叹的收视率。其中的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不过纪晓岚的烟瘾大却是千真万确,也有经典佐证。
清代李伯元所著《南亭笔记》有过类似的记载。说是乾隆皇帝有一次因为嗜烟而咳嗽,后经太医劝阻不再吸烟而恢复健康,所以乾隆一度曾颁布禁烟令。可是身为翰林的纪晓岚嗜烟如命,我行我素,有一天纪晓岚拿着烟斗正在吞云吐雾,飘飘欲仙之时忽闻圣上驾到,仓促之间只好把烟斗塞入靴子,上前迎接圣驾。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平时向首长汇报工作时一向口若悬河的纪晓岚今天坐立难安、满头大汗,而且烟斗烧着靴子开始冒出缕缕白烟。看着身上冒烟的纪大人,大家都很吃惊,乾隆爷更是纳闷:这也不是春晚,难道纪晓岚要学刘谦表演魔术吗?又或者是纪晓岚这厮编纂《四库全书》时发现什么武功秘籍之类的,自己偷偷修炼内功,以致内力炉火纯青。最后侍从们如临大敌,采取措施排除险情才搞清楚事情原委。性情中人如乾隆,亦是哭笑不得,命纪晓岚写检讨方能过关。纪晓岚提笔立马写就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裤焚,帝退朝曰:‘伤胫乎?不问斗。’”都这个时候了还在关心烟斗呢!乾隆哈哈大笑,不仅原谅他,还赐给他一个大烟斗。我一直固执地以为:乾隆是喜欢纪晓岚甚于喜欢和珅的,否则不会容许个性鲜明、风骨傲然、特立独行的这个文人立于朝堂百官之中。烟草在皇族和士大夫阶层的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二 指间符号
长期以来,嗜好烟草的群体,以伏案工作的文人为甚。近代以来的大文豪,当推鲁迅为首。这个地位非他莫属,其一,小说、杂文、诗歌、翻译、美术等样样精通、出手不凡、威震华夷;其二,文坛领袖气质天成,对后辈青年才俊,多有培养、帮助和声援之恩;其三,他是文人中少有的纯粹以稿费为收入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务自由,仅凭一己之力不仅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且接济亲友、资助学生。大文豪鲁迅留给后世的,除了犀利无比的文字,就是烟不离手的形象!其文风气势和风骨为人固然是天纵英才,但是要说这和烟草的熏陶全然无一点关系也不客观。毕竟生活方式和兴趣嗜好,是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尤其是对搞创作需要灵感的职业群体,烟草激发想象力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当年云南红塔集团,曾经设计过一尊鲁迅雕像,手指间夹着一支烟,横眉冷对。雕像边的石座上刻道:“他的烟如同他的消瘦、坚毅的脸庞,如同他的文章与笔,这就是他与烟草的共生关系。”
我们仿佛看到,重重铁幕之下,黑云压顶,风口浪尖上的这个思想家,手指间夹着香烟,于烟雾缭绕的书房内,或思考或写作或阅读。思想的火花与燃烧的烟草混合在一起发酵、融合、升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又能分得清是先生的才思心志苦闷需要一个抒解的出口,还是烟草的能量转化为先生不朽的思想?!即便有损健康,但烟草无疑和鲁迅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日本求学起,到登上文坛叱诧风云,至晚年病痛缠身,香烟都一直以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顽强地占据着鲁迅的指间!鲁迅身后留下了诸多不朽。世人为再现其风采创作了大量的影像作品。其中以濮存昕和王志文的演绎最为经典。两者各有千秋,自成一派,相较而言,濮存昕演绎得儒雅高洁洒脱不羁,而王志文的表演则颇得先生的神韵——文明中的生猛、内敛中的犀利、忧患中的决绝,尽在举手投足间,尤其在借助香烟品玩的细节中栩栩如生。
2005年电影《鲁迅》中,影片开始后20分钟,濮存昕饰演的鲁迅和年轻的革命家瞿秋白彻夜长谈时,鲁迅左手握烟高举,长长的烟灰掉下来落在身上,然后鲁迅右手挥袖由内往外扫了两下……整个过程中,濮存昕饰演的鲁迅除了说话的时候有看瞿秋白,其余眼神要么望着远方作沉思状,要么注意身上的烟灰,唯独没有看向瞿秋白……1953年出生的濮存昕,毕业于空政话剧团,演话剧出身,语言对白上充满哲理,细微动作上演绎得那么潇洒、利落,充满美感,可就是觉得有点模式化,生活气息略显不足。
2014年电影《黄金时代》中,影片开始后的1小时零4分钟,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掏出香烟和文学青年萧军分享,萧军赶紧抢过火柴先为先生点火后再为自己点烟,此时鲁迅不仅配合地低下头吸燃香烟,嗯嗯了两声,右手持烟,左手有一个细微的示意“可以了”的动作,而且在鲁迅吸了第一口烟后,有一个很自然地看向吸烟的萧军的眼神,眼里有欣慰也有爱护……1966年出生的王志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是学电影表演出身的,我觉得这里演绎得十分有生活气息,比起濮存昕饰演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更多地表现了对年轻人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独有偶,在2001年电视剧《黑冰》的最后一集开始后的28分钟,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王志文饰演的高智商毒枭郭小鹏被捕后已经难逃一死,但是他的犯罪动机始终是个迷。历经生离死别、冷眼面对众生世相的郭小鹏,意识到解脱的时刻到了,在向警察要了一支烟点燃之后,深深吸了一口,然后面对蒋雯丽饰演的女警察敞开心扉,慢慢解剖展现自己的过去,回应了众人的疑问。随着手指间这根香烟的燃烧耗尽,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此情此景,借助香烟为道具,推动情节走向高潮,香烟既起到催化剂作用,也充满了寓意。
三 见仁见智
医学科技昌明的今天,吸烟的危害已不容置疑,必须引起重视,但是烟草的提神镇定、消除疲劳、抑制饥饿、提炼药物等作用我们也不得不理性对待。一直以来,总有人很喜欢拿烟和酒相提并论,尤其是那些好酒者固执己见一厢情愿地认为“烟有害酒有益”,然后再扯上一块遮羞布——“适量饮酒有利健康”——问题是只要是嗜好酒精的家伙,我就没见哪个“适量”过!你们哪天见到了,记得引见我认识。对某事物的有无,逻辑学上总是证有易证无难。我们不提倡吸烟,毕竟这是以燃烧生命为代价,但不提倡并不意味着就要反对吸烟,“法无禁止即可为”。没有违反法律危害他人的情况下,是否吸烟由当事人自主自由决定。伟人如毛泽东者,嗜烟多年,但是1945年8月重庆谈判时为了照顾不吸烟的蒋介石,毛泽东克制住自己,硬生生忍着烟瘾谈笑风生、共商国是。事毕,蒋介石忧心重重,认为以毛泽东烟瘾之大却自制力如此,足见共产党人意志之坚定。四年之后,“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中国历史从此改写!
对于我来说,烟草不仅在历史中、在书籍上、在影像里,还密布在身边私密的空间。尽管我自己没有吸烟,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父亲有吸烟,不仅烟龄长而且烟瘾大。作为传统、本份、忠厚的中国男人,父亲1952年生人,经历了文化革命、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及至现的各个社会时期,是一个退休教师。今年64岁的父亲,烟龄已50多年,这一度令我十分惊讶,也就是说他从少年时代就已开始吸烟了。这当然是离不开旧时代长辈大人的“言传身教”和身边亲友的“耳濡目染”。可见长期以来,烟草作为日常消费品的一个元素,已经深深植入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难以用一句“吸烟有害健康”,就可以简单予以取缔杜绝!否则你无法解释在禁烟呼声日益高涨的现代,为何上世纪万宝路广告深入人心、云南红塔集团强势崛起、2015年中国烟草上缴财政超过一万亿等等。别人我不知道,父亲尽管烟龄长,但其吸烟还是十分克制的,无论对数量、场合和在场对象,都非常注意,而他只是中国数亿烟民中普通的一个,你能说他不文明不健康吗?我以前对他吸烟的习惯,曾经反对、劝阻、警戒过,甚至在家里联合母亲、女儿一起发动过戒烟运动,但是收效甚微,其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近年来,我一直在反思:当不危及公众和他人时,个体生命采取何种方式对待这个世界尤其是对待他自己,别人其实是不好干涉的——对三百多年前欧洲有识之士“天赋人权”的呼声,我们也许并没有真正理解过。在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一路走过来后,我对许多事的理解今时已不同往日,而今我不再劝父亲戒烟,而是提醒他尽量少抽一点、抽好一点,而且出门在外如看到好烟还会为他捎带一包,甚至偶尔还会为其点烟。点烟时当蓝色火苗燃起的那一刻,父子温情流淌在我俩之间,通过烟火进入父亲的肺腑之间。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很愿意接受父亲如此体面、有质量的生活方式。这,不是文明的退化,而是人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