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当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官员进行了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后,双方很快就光伏产品反倾销争议达成和解。这为长达一年因反倾销案导致的双边"冷战"划上句号。
很快,中国和欧盟开始频繁开展双边投资的谈判;在2014年初,习近平还实现了中国国家主席对欧盟总部的第一次访问。这些进展都为中欧打造更紧密伙伴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马凯再次回到布鲁塞尔参加新一轮高层对话。目前,中欧双边贸易额已达到日均10亿美元的规模;而在中国和比利时层面,每七个小时所达成的贸易往来就相当于45年前两国建交之初整年的贸易总量。
尽管如此,欧盟对中国在经贸层面的态度再显强硬。因而在今天的会谈中,许多棘手的问题都将可能被提上议程。
首先,在历经12轮谈判后,中欧都希望在今年年末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上取得突破。但就算双方尽最大努力,想在这个期限内实现目标,也并不容易。这是因为欧盟给出了很高的要价。
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全球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在政治说客和钢铁行业压力集团的动员下,欧盟的立场就如当初对光伏产品的态度一样强硬。今年年初,来自欧盟各个国家的钢铁工人曾走上布鲁塞尔的街头,要求欧盟对疲态尽显的钢铁业进行保护。他们抱怨中国具有竞争力的钢铁出口,但又忽视了在全球钢铁业不景气的背景中,欧洲钢铁行业自身未能有效改革,提升效率。
在其经济速度放缓并进行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为解决自身钢铁产能过剩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中欧目前的经济和产业政策都将引导消耗更多钢铁产能:欧盟方面是希望能够增加投资来更新基础设施;而中国则着力于快速推进城镇化。
再进一步,双方都应该为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而作出贡献。 从这个角度,过剩的产能并不意味着落后的产能。
在几十年前,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时,有很多欧洲产能转移到了中国,主要集中在制钢、水泥生产和燃煤发电等领域,他们也为中国的腾飞助力。也许看到这一点,欧盟应该停止抱怨钢铁产能过剩给他们带来麻烦了。
在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钢铁产能依然不足。所以,除了在中欧为钢铁销售开拓彼此的市场,双方也可以把眼光放到那些贫穷落后国家,帮助它们实现钢铁生产国产化。这也能为欠发达国家发展铁路、汽车和房地产等产业链条铺平道路。
另外,马凯和欧盟的代表们的讨论也离不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今年的12月11日标志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在这个日期之前,欧盟必须对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表态。而在那之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例,欧盟不应该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继续用"替代国"方法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截至目前为止,欧盟还没有办法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而中国则坚持不妥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盟都重复着美国的说辞,认为如果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很多欧洲人就会丢掉工作。
但最近,在欧盟机构中也有新的声音认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目前,欧盟正面临"生存危机",维系内部政治团结和稳定是其要务。
但正如他们经常所言:国际社会的基础就是规则,而欧盟应该对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给予智慧的考量和尊重。
最理想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信息能够从今天马凯在布鲁塞尔参与的这场对话中传递出来。如是,中欧可能又会在双边关系上取得更多的新进展。
(本文发表在10月19日出版的《中国日报》上。作者为中国日报欧洲分社副社长付敬。姚悦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