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卫华  >>  正文
毛卫华:维吾尔民族乐器的传承与保护——天籁之音加依村
毛卫华
2016年10月31日

维吾尔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委婉动听,据说每种乐器的来历,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乐器最多的要数维吾尔族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乐器便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许多维吾尔族不仅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而且家里还拥有都塔尔、热瓦甫等乐器,家里来了客人,可即兴表演和演奏,可谓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

维吾尔族的乐器丰富多彩,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弹拨乐器占多数,都塔尔是维吾尔族唯一的指弹弹弦乐器。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独奏,也可与手鼓一起为歌舞伴奏。制作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它的规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儿童的不同分类而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适合男女弹奏。演奏时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弹奏出来的琴音声音虽小但音色却很柔美,弹奏者尽可通过琴声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所以维吾尔族的妇女尤其喜欢用都塔尔自弹自唱。


维吾尔乐器世界

都塔尔的历史较为久远,都塔尔的来源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以游牧为生的维吾尔族牧人,主要饮食以黄羊为主,吃完黄羊后他们就把黄羊的肠子随意丢弃在大草地上,经太阳晒干的黄羊肠子被风一吹,发出了一种优美的声音。这种声音和现象被维吾尔族人发现后,人们就有意识地把风干了的羊肠子挂在挖空的木头上,用它来制作乐器,最原始最古老也最简陋的都塔尔出现了。早在公元6世纪至8世纪,维吾尔族人就创造了富有民族色彩的棒状直径乐器——都塔尔。

弹拨尔为弹弦乐器,其声铿锵、悦耳,十分独特。弹拨尔是维吾尔乐器中最长的弹拨乐器,长达1米多,琴体象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杏木做成。弹拨尔常用作独奏乐器,在家庆宴乐中与热瓦甫、手鼓等乐器组台,为歌舞伴奏。弹拨尔音色明净,悦耳动听,十分独特。据说,古时一个名叫沙依甫·班里赫的维吾尔族乐师在弹奏弹拨尔时,竟有上百只百灵鸟围绕着琴又飞又唱,许多人也被这琴声感动得如痴如醉,甚至失去了理智,有的百灵鸟拼命朝琴杆撞击而死去。

热瓦甫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比较普及,无论天山南北均可见到。弹奏时左手握颈斜滑走弦,右手持牛角片或竹片弹拨演奏。这种以羊皮、马皮、驴皮蒙面的乐器,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都以兽骨镶嵌出美丽的民族图案,既是民族乐器,又是精致的工艺品。

拉弦乐器主要有艾介克、胡西塔尔、萨塔尔;吹管乐器主要有苏尔奈(唢呐)、乃依(笛子);萨塔尔是很奇特的拉弦乐器,琴体类似弹拨尔,有9—13根共鸣弦,音色清净而优美,委婉轻柔,如潺潺水声,独有神韵。

其中艾介克是维吾尔族弹拨和拉弦乐器中最短的乐器,古代称“哈尔扎克”,全长100厘米左右,琴杆为圆柱形,用桑木制作,共鸣箱呈半球形,多用桑木、枣木等硬质木料制成。共鸣箱呈球形,直径约20公分,演奏时发出双音。艾介克共四根铁弦,用小提琴弓演奏,音色为板胡和二胡的混合音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就是胡琴的前身。

达卜汉语称手鼓,是维吾尔族广泛使用的古老的打击乐器。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乐器,它声音脆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它是波斯阿拉伯文化东传的产物之一。还有冬巴克(小型手鼓)、奈依(即唢呐)、卡尤琴(弹拨乐器,现已失传)等。


精美的达卜(汉语称手鼓)

纳格拉是以木槌敲击演奏的对鼓,汉语称铁鼓。主要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它与唢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欢快喜悦的气氛,令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打击乐器主要有达甫塔西(石头)、木勺等。这些种类众多的乐器为演奏和表现丰富的维吾尔族乐曲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这些维吾尔族乐器都是中华民族乐器宝库中的明珠。

“十步之内,必有工匠”,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探访享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美誉的加依村。

加依村乐器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村里近50%的村民都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工作。其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的乐器制作大师其中1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加依村制作的乐器以都塔尔、弹拨尔、沙塔尔、热瓦甫等最为有名,以其工艺精细、图案美观、风格古朴、音质优美,赢得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及法国、德国、英国、港澳台等海内外客商青睐。每年平均可销售制作的乐器达6万余件,平均每户收入达8000元左右,多的达到10万元。2013年,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拍摄反映中国乡村文明、地域风情、特色风貌的十集纪录片《美丽乡村》,加依村的风情风貌占了重要篇幅。全部拍摄制作完成后,加依村的乐器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友人。2014年2月,在新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寻找新疆‘乐器王’”活动中,加依村收藏的乐器“沙塔尔”荣获了“新疆乐器王”称号。2006年3月,新和县的民族乐器制作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8年6月加依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器合作社的工艺人

据记载,1845年,已在新疆“遍行三万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实地勘察完南疆八个城,在奉召回京候补途中,曾在托克苏托玛回庄借宿,“托玛回庄”就在今日的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当地村民得知来了个民族大英雄后,高兴地穿上鲜艳的服装,带上自制的乐器,聚集在村里的空地上,为林则徐表演了《新和赛乃姆》,用热情的歌舞向英雄表达敬意。村民点燃篝火,打着鼓唱起歌,弹着都塔尔跳着民间舞,看得林则徐捋着胡须连声夸赞,当场挥毫洒墨题下了“城角高台广乐张,律谐夷则少宫商,苇笳八孔胡琴四,节拍都随击鼓镗”的诗句。这一年十一月,朝廷重新起用了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可以说,加依村见证了当时朝廷重臣林则徐的荣光。

加依村最大的魅力是它的民间性。加依村长约1.5公里主街道两侧的124户民居,保持了最古老的民族建筑风格,院墙和房屋外墙均采用黄土与麦草混合手工涂抹而成。在村里的中心部位,是一座集龟兹文化、汉唐文化、乐器文化于一体的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陈列着新疆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乐器。展示厅两侧各摆放了一个黄色镀金的乐器雕塑,体现乐器文化的魅力。走进展示厅,一幅大型意象画映入眼帘,画的中央是一位老者骑在驼队最前方的骆驼上,弹起了都塔尔,悠闲自得,再现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华。画面中还展示了极具新和特色的石窟、古城、遗址、烽燧等文化遗产。质朴典雅的古龟兹风格房屋街道、古色古香的乐器展示中心、自然灵动的小桥小溪,伴随着悠扬清新的音乐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使整个加依村充满了诗情画意。

“十步之内,必有工匠”,在加依村,无论推开谁家门扉,都会看到小院里摆满了成品或半成品乐器。工匠们从采料到加工都有自己的传统,且每个过程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这在整个新疆的民间艺术发展史上是相当罕见和突出的。加依村各家工匠用地毯布置得富丽堂皇的乐器陈列室,摆着或吊在房梁上上百件色彩斑斓的精美乐器。在每个工匠的庭院内,除了可以亲身体验民族手工乐器制作的全过程,还可以欣赏到动听的乐曲和民族歌舞,同时可以品尝到拌面、抓饭、烤肉等特色民族小吃。

到加依村,就一定要去“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家里看看。从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艾依提·依明经常在路上。带上四五个都塔尔离开家,艾依提·依明就开始了旅期不定的旅程。他到阿克苏、吐鲁番、乌鲁木齐去卖都塔尔,这是名副其实的游走,期间结识了好多朋友。


艾依提·依明弹奏自己制作的乐器,孙女则翩翩起舞

在游走的路上,相貌俊朗、能唱会跳、又有制作民族乐器手艺的艾依提·依明深受姑娘们的欢迎,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姑娘们毫不掩饰自己对艾依提·依明的喜爱,总是围绕在艾依提·依明左右。最终,他娶了一位同样会做乐器的妻子。艾依提·依明今年58岁,从爷爷那一代开始,艾依提·依明家就开始做乐器,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从15岁开始学习制作各种民族乐器,41年间,都它尔、手鼓、弹拨尔、沙塔尔、热瓦甫等,他制作了数不清的乐器,最喜欢制作和演奏的是弓弦乐器。演奏这些乐器难度大,制作这些乐器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弓弦乐器的音箱,从一截桑木开始,凿、雕、刻,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一件乐器的成功还是失败,凝聚着制作者对音乐的感觉。他制作了数不清的乐器,不但是旅游景点上的热销品,甚至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的游客也会慕名前来选购。他制作的乐器工艺精、音色好,据说保养得当能演奏200多年。不知什么时候,就已被人称之为“乐器王”,2010年他荣获“新疆传统技艺巧手”称号。

现在,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的民族乐器制作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村215户人家中有105户从事民族乐器制作。艾依提·依明一把弹拨尔一般都能卖一千多块钱,这也是他家庭的主要收入。艾依提·依明打算给自己也申请注册一个商标,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再扩大自己所制作乐器的名气。

新和县委、政府与丽水市正合力将加依村建成“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第一村”,打造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龟兹历史文化与歌舞乐艺术展示、休闲度假、田园风光、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新农村及特色民俗旅游区。加依村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列入首批“美丽乡村”试点村,被国家民委列入2014年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支持村序列。几百年的乐器制造史,从第一个乐器人到如今,百年光阴,这个村的村民看到了乐器的美好明天。天籁之音——指尖上的加依,名至实归。

关于作者:毛卫华,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