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的侗族同胞正在进行吹芦笙表演 杨军 摄
沿着肇兴村的街道往前走,有节奏的木槌敲击声此起彼伏,侗寨里的男人们围坐在鼓楼里的板凳上,向过往的行人露出善意的微笑。头上插着一把梳子,穿着深蓝色传统侗服的老人,背上背着一个熟睡的婴儿,用彩色的毛毯垫着,又拿布带系在她的腰部和肩膀上。这样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侗寨已延续数百年。
39岁的陈锋是一位美籍华人,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美国经营一家中餐馆长达10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肇兴侗寨,这里的美让他毅然决然地在这里定居下来。
“我第一次来到肇兴侗寨的时候,这里的吊脚木楼让我有一种安静的感觉,我找到了一处能让我心灵上得到休憩的地方。”陈锋说。
2014年,陈锋在村子里投资开了一家酒店,为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服务。“我开酒店不是为了赚钱。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在这里确实也赚不到钱,我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慢下来,远离纷繁复杂的大都市生活,回归自然,过安逸恬静的小日子。”
“我想用我的相机,记录侗族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生活的点滴变化。”陈锋告诉记者,他拍摄了大量侗族题材的照片。他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他拍的照片,其中一张是新郎穿着传统的侗族外套,而里面却穿着衬衣打着领带,他表示这在以前是绝对不会有的。
陈锋向记者展示他的拍摄心得 杨军 摄
最近两年,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肇兴侗寨变化很大。
据了解, 随着2014年贵广高铁的开通,进出肇兴侗寨非常方便,时间也大大缩短,从贵阳到肇兴侗寨的时间由原来的11个小时缩短到现在两小时。
罗嘉梅今年32岁,回肇兴开酒店之前,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多。“贵广高铁的开通方便了游客,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休闲放松,每次我回家都发现寨子有变化,我就想回家创业也许是不错的选择。”罗嘉梅说,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回到肇兴创业,但是三年后只有她坚持下来,她表示自己是侗族人,赚不赚钱是其次,只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播侗族文化。
进到罗嘉梅的酒店,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侗族刺绣,以及用白瓜做的吊灯,这些都是罗嘉梅亲手制作的。
“随着旅游的开发,村子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还小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家都是用柴火取暖做饭,那会儿收入低,大家都觉得用电很奢侈。现在,家家户户都觉得用电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大伙的收入增加了。”罗嘉梅说,旅游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今年41岁的陆红妹是一家小卖部的店主,他在广州已经打工10多年了,“要不是发展旅游,我可能不会这么早就回来,在外面还要漂几年。” 陆红妹说,他现在每个月靠卖小吃和饮料能有1500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在这样的小地方生活已经足够了。
外国游客围观侗族服饰的制作 杨军 摄
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整个侗寨的占地面积约有22.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300户,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被誉为“千户侗寨”。
侗族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们尊称她为萨岁或萨玛,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的“神坛”。每个侗寨都修建有鼓楼,寨子里的大事小情、节日庆典以及一些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侗族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点,制作一件衣服需要花费数月来完成,从开始的织布,到将布放到由板蓝根等植物提取的染料缸中浸泡,再到布料的反复捶打,太阳下曝晒,每一步都凝结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这样制作出来布料既柔软又亮丽。
42岁的陆云霞说:“以前家里很穷,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冬天没有衣服穿,自己到山上找野菜。”
她说,自己16岁去广东打工。现在回到家乡,装修了老房子,打算自己开一家客栈。
“去年我刚装修老房子的时候,每天都是脸黑黑的,衣服也脏,有3个游客看到我后说我很可怜。他们给了我300块钱,留了一个电话,说哪天我过好了,请他们吃一餐饭。我现在就想,哪时候好了,请他们过来住几天,尝尝我做的菜。”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