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一个符号。
中国没有哪一座山像井冈山那样,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联系如此紧密。这是一块浸染着烈士鲜血,遗传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土地。
丰碑 摄影 王树江
十月中旬,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四支部八位学员一起赴井冈山进行体验式教学,这让我们有了一次深度认知井冈山的机会。
位于茨坪的井冈山干部学院,是座具有徽派建筑元素的学校,体验式教学是其一大特色。截至今年10月,已经完成了7200多名党员干部的培训。做为中央党校和井冈山干部学院第171期合作班的学员,我们在这里开始了为期7天的学习。
摇篮 摄影 陈继光
松林间,井冈山纪念碑高耸屹立;山脚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高峻雄伟;茅坪八角楼,毛泽东铜像顶天立地;三湾旧址地,金色的党徽熠熠生辉;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墓地,革命先烈的事迹可歌可泣……
学习期间,大家胸前系着红色的识别带,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时还穿上了灰色军服,每在一处,整齐列队,凝神聚气。动情之处,泪眼蒙蒙。近距离观察和触碰井冈山这些神圣之地,我们的印记已不仅仅是绿水青山和沁人的空气,更多的是嵌入灵魂的震撼和感动。
踏寻 摄影 裴光
黄洋界,山峦叠嶂,宛如汪洋。“黄洋界上炮声隆”,80多年前,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在哨口荡气回肠的保卫战,让黄洋界的名字注入了历史的长河。
我们在黄洋界哨口的现场教学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聆听,这其中就包括了张依婷,一位来自广东的25岁的会计师,她是和家人一起来井冈山旅游的。
“你们一看就不是那些到了景点就拍照或者购买纪念品的普通游客。开始我还以为你们是某个企业来接受军训或者进行团队建设的员工,真没想到,你们居然都是党的高级干部在这里上党课,我真不敢相信你们现在的表现居然像学生一样。”这位年轻的女孩率真地表达着自已的惊奇。
倾听 摄影 蔡莉
负责讲解的永新县文物局的陈倩遇到这种情况时,总会热情地告诉张依婷这样的游人,我们不是观光的游客,在这里,我们就是学生。探寻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足迹,聆听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了解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是我们这些人来到这里的目的。
28岁的陈倩是宁岗人,大学毕业就考取了讲解员的职位,如今在井冈山做讲解员已经10年。在她看来,中国革命力量选择井冈山,貌似一种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井冈山上,共产党人九死一生,理想信念高于天。把先辈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作为井冈山人民的后代,这是她们的责任,也是她们的幸福。
记忆 摄影 李明征
刘扶民,中青一班的学员,这位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青少司司长,井冈山期间一直在思考怎样进行青年人革命传统教育的问题。在他的印象中,井冈山情景教学极具现场感,每次上课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在同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总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他非常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培训。因为他觉得,帮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早期共产党人的苦难岁月和品德操守,对防止他们沉迷于奢华的生活方式、追逐权力和金钱会大有益处。
“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来满足学员不同的需求。政府官员关注如何改善他们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而那些专为高管们设计的课程则着眼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缅怀 摄影 刘扶民
宋留清,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师,2006年中央党校博士毕业后进入学院从事党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毛泽东与红军》等专著是他和同事们这些年的研究成果。
在宋留清的眼中,井冈山是个宝藏。这里的每座山峰,每棵树木,都底蕴深厚,都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今天,井冈山的烽火硝烟已经散尽,但是,井冈山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在发挥着正能量。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恢宏的井冈山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营养剂。
宋留清认为,当讲解员告诉学员们老一辈领导人如何背着粮食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时,他相信我们一定会去思考自己在领导岗位上是否也能为我们的下属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这就是学习的作用。
来自黑龙江省高级法院的王树江副院长对此非常赞同:“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井冈山。井冈山是启迪心灵的驿站,锻炼党性的熔炉。没有中国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我们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永恒 摄影 徐建
井冈行,终生情……
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乡,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心里就会盛满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忱之爱,也就会由此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关于作者:刘明太,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