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幽兰》开君子感时思远之文人音乐之先河。
相传(有学者怀疑这一记载,但无关紧要),孔子在音乐创作实践上,曾作《五章》以咏叹衰世情怀:“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仲尼……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刺时……”(《史记·乐书》)。
古琴曲《幽兰》或即其一。
《幽兰》又名《碣石调·幽兰》,晚周楚人宋玉在《风赋》中尝云:“臣授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汉末著名学者、琴家蔡邕《琴操》称孔子周游列国不得行道,见幽谷中茂盛的芗兰与杂草为伍,触景生情,遂写下这首名曲:“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梁末隐居九嶷山之会稽琴家丘明(约493-590)精研此曲,以为“声微而志远,不堪授人”,因以4954个汉字记谱,是为吾国最古之文字曲谱,也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
原件作为稀世珍宝,流落日本,现存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1884年被清末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由当时驻日公使黎庶昌刊于《古逸丛书》。清末民初琴家杨宗稷(字时百)历三载苦功,终将《幽兰》弹出,并撰成《幽兰古指法解》刊入《琴学丛书》。195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地琴家对《幽兰》进行打谱,经琴家管平湖、姚丙炎、查阜西等人考订打谱,“乘桴”之曲终回归邦家,重放光华。
余听管平湖演奏之《幽兰》,于冷清寂寞中透出倔强不屈的性格,正是至圣先师逆境中奋进不止的伟大人格的写照。《乐记》云:“唯君子为能知乐。”兰为君子之花,余书房案头常供兰花以祀孔子。其叶葱绿,其枝挺拔,其花贞静,有出尘之姿。余尤叹其虽凋不落,贞静如常,真君子之风也。观幽兰之姿,赏《幽兰》之曲,旷然皎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矣!“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天地之间,动静之际,生息不尽,神矣美矣,亦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