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立、持久,必有其根本精神、根本信念。这一根本精神与信念,不仅足以支撑这一文明或民族的全部生命活动,而且还能广泛传播于其他文明或民族社群中,受到其他文明或民族社群里有识之士的赏识、借鉴。这种精神或信念,使人生沐浴在“天恩”(大自然美丽怀抱)似的宁静之中,可凝聚整个国家,即“国本”或“国魂”。
钱穆先生在巨著《孔子传》(1974-1987)中,精辟概括出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根本信念、国本、国魂者,在于孔子一生所垂世立范者: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钱穆先生雄伟倜傥之论,实接续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柳诒征先生巨著《中国文化史》(1927-1947)第二十五章《孔子》开篇千古不刊之论而来:
孔子者,中国文化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德人加摆伦茨(G.von.der.Gabelentz)之……《孔子及其学说》:“吾人欲测定(历)史人物伟大之程度,其适当之法,即观其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续之长短及强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测定孔子,彼实为人类中最大人物之一。盖经过两千年以上岁月,使全人类的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
钱穆、柳诒征、利玛窦、伏尔泰、莱布尼茨以及上文所援引的德国学者Gabelentz等这些近现代广受赞誉的学术思想大师的彼此一致的看法,余稍加概括,即可明了孔子在中国史、人类史上的地位:
首先,孔子被尊为第一大圣人、中国文化中心者,乃因其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经验之大成,而开全人类相亲相善之全球大一统(钱穆谓之“新统”)者也;
其次,孔子思想、人格、事业,因其“真理性”,足以使全人类的三分之一即中华民族,无论其海内外寓居何地,亦无论其置身于何等历史时空、人文环境之下,其道德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根本支撑点,永久居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从而超越了数千年岁月之飘忽、人事之变幻,永享不朽地位者也;
再次,孔子思想,迭遭怀疑、否定、批判、禁绝、污损、扭曲,无论是暴秦之“焚书坑儒”,还是民初陈独秀、鲁迅等人主张的“砸烂孔家店”、“撕毁线装书”、“礼教吃人”、“废除汉字”,抑或是胡适“整理国故,捉妖打鬼”说、顾颉刚“疑古”说,又抑或是十年浩劫期间“破四旧”、江青“批林批孔”说等,非但不能减损孔子思想之“真理性”,反而更印证了孔子思想之伟大,待混乱澄清、文明新生,孔子思想总是奇迹般地获得新生,成为中国2200余年稳定繁荣、国家长治久安、文明光辉灿烂的最大支撑;
最后,孔子所撰述、诠释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二十四史等“正史”记述,不仅精确指示了中国历史进程之过往与未来,博大深湛地建树起了伟大崇高的“中国文化理想”(大同),更与诸子百家智慧、道教佛教基督教等诸教智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以来之全世界人文智慧之间,尤其是现代西方的生命智慧,彼此融会贯通、欢洽无碍,成为全球文明相亲相善之大一统智慧的重要核心。
一代思想宗师、中国文化伟人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提出了伟大精确的预言:“此下世界文化的趋向,必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英国历史哲学大师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和《展望21世纪》(1972-1973)中反复重申了其伟大卓越的历史洞见:“在21世纪,中国必将赋予全世界久觅不得的统一与和平,这其中,儒教人文主义思想,必居于重要地位”(大意)。
自幼生活于马来亚槟榔屿和西欧各国、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师承卡莱尔、归国师承张之洞的伟大思想家、翻译家、外交家辜鸿铭,则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向全世界宣告:“在孔子思想中,必定有赋予全人类永恒感和安全感的东西,犹如宗教……在孔子思想感召下,人人可以享受如同华兹华斯诗所描绘的美好境界——那‘如沐天恩的宁静’……”
这如沐天恩的宁静,你感悟到了吗?
一,千古定评:出类拔萃,生民未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学生思想、生活的一部伟大经典。修习《论语》从哪里入手呢?中国人有句话“将心比心”,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去体会圣人的心灵,从中发现一切人成长、成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方法。
关于孔子的地位,孟子说过一句非常精粹、非常到位的话:“圣人与民亦类矣”,意思是: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民众、与老百姓,是一样的人,类似的人,但孔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孟子后边概括的一句话:“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每个敬拜过孔子的人,都会在民族精神的圣地——孔庙(文庙)建筑群的突出位置,通常是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九五之尊”规格的中央大殿的楹联上,看到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生民未有
用的就是孟子的意思:茫茫大地之上,自有生命和人民以来,也就是自有文明以来,未有在梦想的广大、气象的恢宏、人格的雄伟上,超过孔子的。所以,孔子被尊为“出类拔萃”,而孔子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关键在一个“盛”字,即盛大、广大,孔子的思想、志向、才情、气魄,都非常盛大,他立志要把当时一个混乱、动荡的中国,改造成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
而且,孔子还要把全世界、全人类,纳入一个伟大的文明秩序之内,中国人称之为“太平”。太的意思是“大”,孔子所梦想的,是全世界的永久和平,全人类亲密无间、彼此善待、彼此依恋的关系,即“仁”。
在当时春秋战国混乱不堪、列国纷争、民不聊生、极度黑暗的状态下,只有孔子,敢于提出这么一个伟大的梦想;只有孔子,为实现这一梦想,进行了高瞻远瞩的规划、设计、实施。中华民族,在孔子伟大梦想的鼓舞之下,不仅重建了中国的统一,而且还保持了中华文明2200年以上的稳定、繁荣、辉煌、灿烂。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孔子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位的“梦想家”!
梦想是人生的真正开端。
什么时候,你能提出一个自己的梦想,你的人生就有了奋进的方向,你的生命就充满了美丽的意义。人世的一切,无论顺逆,都围绕这一梦想而展开:顺境是为了让你确认自我树立的目标,从而更加努力;逆境是为了让你反省、检验自己梦想的目标和方法,从而鼓舞你的斗志,去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梦想也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思想,就是鼓舞全民族奋进不息的大战略,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每个青少年,都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塑造一个丰富、华美、辉煌的人生!
你也可以成为孔子一样伟大的“梦想家”!
你也可以为“中国梦”而鼓舞奋发、积极努力、成就一番辉煌!
现在打开《论语》,让我们从这一伟大经典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个人、一个民族的伟大梦想,是如何孕育、起飞,如何展翅翱翔的!
《论语》第一篇,篇名“学而第一”,开宗明义,指明了实现“梦想”的根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诸位朋友,请大家跟我一起思考:我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难道不都是“学”赋予我们的吗?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乃至每天在教室里的学习,还有课余的各种阅读和各种活动,哪一个不是“学”呢?
更重要的,父母长辈,从衣食住行,到接人待物,哪一样不是在“学”中教会了我们,让我们的人生在温情与爱中稳稳地起步?而友朋的交际、亲人的温情、全人类的博爱,回荡于其间,此所谓“不亦乐乎”;而人生奋进,绝不依赖于外在评价,“人不知而不愠”,我自甘于君子之光明瑰丽人生,不达此道者,甘于沉沦、毁灭,我虽不能救,然亦不受其影响,巍然傲然而独立于流俗之上,这就是中国人的伟大品格!
二,孔子其书的多个“全球第一”
《论语》是中国人的必读书,它有好几个保持不败的“全球第一、世界第一”:
1,记录了中国人智慧的最大源头之一——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行动、品格,当时的全世界,还没有这样精确、完备、丰富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忠实言行录;
2,记录了中国第一大学派——儒家学派的教育、学术、政治活动,这一学派绵延2500年以上,至今仍活跃于全世界学坛;
3,培育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与人为善、通情达理的根本品格,这一品格也绵延2500年以上,至今仍受举世尊敬。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过一句感人至深的话:“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这话是什么意思?程子告诉大家,作为中国人,如果读《论语》,仅仅是泛泛而读,不加深思、体会,如同读一部通俗小说、大众读物一般,读之前是“此等人”,读完后还是“此等人”,也就是你的思想、行动、品位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提升、飞跃,那就是不曾读,也就是俗话所言“白费了”!
真正会读《论语》者,要在读过《论语》后,蓦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一番“脱胎换骨似的新生”!
所谓“焕然新生”,简直如同换了一个人,原本不好学习、天天打游戏的,如今全身心投入学习、天天进步了;原本天天打架、惹事生非的,如今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一句话来概括——“懂事”了!
人如何能从《论语》中渐渐摆脱鲁莽、愚昧,懂得了人生的道理的呢?
让我们从《论语》第一章开始。
《论语》开篇第一章,篇名就非常鲜明——“学而第一”,什么意思呢?孔子告诉中华民族、天下每个人,人生的第一要务、根本事业,在于“学习”。
学习是为了求得“宇宙大道、人生实践的真知”,让我们活得充实、有意义、美好!没有这一真知,多少财富、权力、荣耀,都是转瞬即逝的、不可靠的。
孔子开宗明义,告诉我们:人生的乐趣、人生的价值,就在“学习”之中,就在这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理”的路途中,就在“切磋学问、增长见识”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人生的关键,在于一个“悦”字。朱熹《四书集注》注释说:“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也就是说,学得新知,时时温习,心无旁骛,就会在人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喜悦,这喜悦足以激励你奋进,欲罢不能,足以抗拒外在的种种诱惑——譬如你正在读书、温习功课,旁边一个同学招呼你:“走啊,上网去!”你如果真“读进去了书”,也就是沉浸在书中揭示的伟大哲理、宇宙人生的真知之中,你就会头也不抬地回答:“你先去吧,我看完书,再说……”
诸位,这一回答,看似平常,实则犹如“石破天惊”一般重大!你抗拒了流俗的诱惑!
你不知不觉中选择了伟大的人生!
那个同学如果天天在上网、打游戏,学业不进,恐怕终将一事无成;而你,天天读书、天天“喜悦”,几年下来,那个同学,再想追你,已经没有可能了!
中国有句格言:“一泻千里之船,往往只因几篙,没有点住;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假如你没能在人生的大清早(青少年时期)努力奋进、专心致志于学习,十几年后,人家一路升上去了,当了博士、教授、精英;你呢,还在网吧里天天鬼混,《红楼梦》有句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最后,你只能被扫地出门、流落街头,出路何在?
三,孔子习琴于师襄的故事
现在给大家讲一个孔子勤奋好学的小故事,记载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先世乃宋王室贵族,到孔子时,家境已严重败落,父母早亡,孔子只能在鲁国给贵族当听差,管理仓库、牛羊畜牲等“粗鄙事”。
孔子如何才能从逆境中挣扎出来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学”。
某日,孔子到老师——著名的音乐家师襄那里学习弹琴。老师教了他十天,琴艺不进。老师让他回家再多多练习。孔子练了很多天,自觉不满意,每次到老师家请教,告诉老师:“只能熟悉这支曲子的音符,却不能获得对这支曲子深刻内涵(志)的把握!”
老师怕他太累,直劝他“劳逸结合”。
孔子仍然苦学、苦练不止。
某日,在为老师弹奏此曲时,孔子突然心生感动、眼睛发潮,惊喜地说:“老师!我掌握了作曲家的‘志’、他的‘为人’,就如同亲眼目睹一般——穆然深思,怡然高望,志向远大,身材高大,面色黧黑,双眼犹如眺望海洋,如同要统治天下四方一般……此个人,应当是——周文王!”
师襄闻言,大为感动,离席拜孔子,激动地说:“你现在也可以被称为‘乐师’了!你凭苦学、精进,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支曲子的内在神髓,因为这支曲子,就是周文王所作的名曲《文王操》!”
孔子非常激动,更加感恩老师的教诲,回拜老师道:“我一定不辜负老师所教,把周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贤、英雄所创造的、伟大灿烂的西周文明,连同老师您教给我的博大雄浑、精湛优美的音乐,不断发扬光大、传承不息!”
诸位,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知晚周文明之灿烂、教育学术之辉煌:
首先,师襄会“教”。他教给孔子练琴,并不事先告诉这支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演奏技巧等等,也就不事先“限定内容”,而是让孔子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样,喜悦、惊喜、发现,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
其次,孔子会“学”。就是在苦学苦练的过程中,始终精心体会,细微探寻曲作者的“志向”何在、“为人”若何,一旦探寻出来,必然“永志不忘”;
最后,所有教育、学术、音乐、文化、技艺,都指向一个崇高的道德目标、文明理想,那就是,要传递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一个广大无垠的世界,不是始终纠缠在某一知识或技术上,而是跃然超升,进入“穆然深思、怡然高望”的理想境界、自由境界,这样,学问的喜悦、乐趣,就会源源不断地从青少年心灵中产生出来,进而滋润这个世界!
这就是每个“学而时习者”获得深邃优美乐趣的“真知”之泉!每个沐浴“圣泉”者,将终生幸福,不会再厌学或沉溺在网吧之中了!
从此,孔子演奏的《文王操》驰誉诸侯各国,成为中国古琴名曲;而孔子凭着苦学、精进,已经闻名天下了。
……
总之,全部《论语》,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断催人奋进,不断鼓舞人向上拼搏,不断振奋人类的青春激情、生活激情、各种正能量,不断予沉沦、消逝、黑暗的宇宙人生以“向上一机”,克服迷茫、颓废、庸俗和自甘鄙贱,享受一个广大自由、丰富美丽、内在充实而完善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