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北京罕见地云开雾散。
我漫步校园,欣喜于蓝天绽放于头顶。
我想寻觅那浸透了光明与幸福的事物。
感谢天地生命、父母友朋,我已找到。
一,孔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本源:历代学者论孔子思想的不朽地位
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孟子》(公孙丑篇),中国哲学一大宝库。[峰按:孔子学说全从百姓(民)生活立论,然出类拔萃,跻乎广大自由、光明灿烂之境界,盛大无比,历代尊崇,孟子以为“生民未有”,千古叹服之,遂立为文庙,垂为全人类文明生活之根本法则(仁爱)也。]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者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历史哲学宝库。
3,“孔子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孔子堪称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滋养中国文化传统生根发芽的沃土。”——[美]安乐哲、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
4,“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类存在一天,孔子永远是不朽的。 ”——[中国台湾]陈致平《中华通史》
5,“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当代国史正宗。
6,“孔子之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历万世而不易,放四海而皆准,彻古彻今,顺天应人,与乾坤共在,同宇宙不朽,至大至深至远,至真至善至美。”——毛峰《文明传播的秩序:中国人的智慧》
7,“孔子秉承尧舜周公,其古典宪政哲学是让‘天道’(《尚书》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临于人间权力(天子、诸侯、贵卿、士大夫、百姓)之上,为之主宰与制衡,这一约束人间权力的宪政制度称‘礼’(周礼);而以有约束、有原则的爱(父子有亲谓之仁,长幼有序谓之义)而非无原则的泛爱(基督教之博爱、佛教之慈悲)为制衡人欲(爱欲)无节制泛滥之法宝,故而永垂不朽!”——毛峰《大一统文明》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
二,“畅饮正能量”:毛峰《论语神髓》选章
第一章 完整世界的舞蹈
生命一闪而过。
它属于人,只有一次。
这一次太宝贵,也太艰难了。
人人生活在奔忙劳碌之中,可到了一定时刻,必然内心产生疑惑:我的奔忙劳碌为了什么?我每天要应付这么多的人和事,可我自己为什么越来越“空”呢?也就是说,我成了别人要求于我的“空袋子”,我自己,要在这一闪而过的生命中,真正应当“装进去”什么呢?
我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过的。举目四望,别人跟我一样,也费劲地提着、背负着生活那个外沉、内空的“袋子”,在劳苦愁烦中很快走完一生……
从哪里为生命充电?
从哪里吸取正能量?
从哪里觅得充实人生?
1,寻找一个完整世界
我在《论语》中寻找到了一个完整世界,一个此前无从觅得的、真实完善的、让人心里踏实的“世界”。
我知道《论语》这部书的重要性,已经是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了。此前,我听过太多的课程,看过太多的书籍,但似乎都是解决局部问题的一些碎片——理科书告诉我们一些技术,文科书告诉我们一些历史上存在过的人和事,但所有这些课程、书籍、碎片,不能告诉我的是:何以有这些技术,何以有这些人和事,何以有宇宙人生,何以每个人的人生是一闪而过、不能回头的?
我要一个完整的、内在安稳的世界。
这个“世界”,能把以上那些碎片全都整合在一起,我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安稳、美好、幸福地度过一生!
我打开《论语》,一个“完整世界”蓦然出现了:所有矛盾、冲突、疑惑,在一个合理尺度上焕然冰释;所有碎片,都联结成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我不再背负那沉重的“空袋子”四处奔走、游荡,而是安稳、美好、幸福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如同路边咖啡馆里的品鉴者,既参与其中,又超然洒脱,可以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自己、祝福着自己;欣赏着、祝福着大街上、天底下的芸芸众生!
2,对宇宙大道的觉悟
我展开《论语》第一页。
四个字跃入眼帘:学而第一
蓦然,我眼前一一掠过往昔的岁月:小学开学第一天,父母为我崭新的教材包上崭新的书皮,把一个穿戴整齐的、崭新的我,送入学校,嘱咐我好好读书……南开大学新开湖边的无数灿烂的梧桐叶子,与我一同品尝着书页的清香;案头枕边的几卷书,给予我艰辛备尝的琐碎生涯,一种神奇的静谧之感、安详之感,我的一切,岂不都来自“学”?
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名《白虎通》,这部书对“学”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学之为言,觉也。意思是:学问的目标,是要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产生一种觉悟。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四字告诉我们:人生的第一要务,在于学,即通透地把握宇宙人生的根本,从而产生出一种通透、明澈的智慧、觉悟,不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虚度一生。真学问,乃是一种觉悟,即通透之见,而不是一大堆知识碎片。
学而第一,给予我们一个完整世界。
让我们抱着安稳、静谧、幸福的心情,进入《论语》第一章的正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句话,作为开篇之言,极需注意:学,不是一遍即过,而是需要时常地、反复地“温习”(时习),因为这一过程不断带给人生一种幸福之感、饱满之感、静谧之感、生机无限之感、青春跃动之感……这些美好的感觉,孔子用一个字来形容——悦,悦的意思是由内心的充实、敞亮、宁静而悠然产生的欣喜、满足之感,好像漫步在阳光下、绿荫中、潺潺流水之畔,你会油然生发出一种喜悦,却不知这喜悦来自何处。
这喜悦来自于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来自于我们与宇宙大生命之间那古远而隐秘的同一之源:在大自然中,在《论语》这样的不朽巨著中,我们依稀辨认出自身的起源、本质、归宿,我们回到了怀抱、回到了家园、回到了爱之中!
紧接着,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一师门,叫朋;同一志向,叫友。朋友们远道而来,彼此讲求道义、切磋文章、砥砺品德,这不是人生的大乐趣吗?注意这个“乐”字,由个人内心的“静谧之悦”而生,朋友之间交流各自之悦,则“乐”随之产生,友情不仅温暖着人生,更鼓舞着人生新的奋斗,这样的人生多么充实、美妙!
孔子从日常人生中撷取了两个普通场景,予以巧妙提炼、点染,一幅美妙的生命图景,立刻浮现每个人的心中:
场景一:某个红日初升的清丽早晨,莘莘学子埋头典籍,偶一抬头,但见窗外丽日晴天、阳光灿烂、万象欣欣向荣,回想父母所教诲、老师所传授、长辈所提示,自己手持经典,温习领会,生命饱满、充实,悠然生出无尽静谧之悦;
场景二:某个明月皎洁的微寒之夜,三五同学围桌而坐,或品茗或小酌,各自倾诉人生奋斗之苦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之隐幽,眺望大街,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派繁荣,每个人暗自感恩父母所教诲、老师所传授、长辈所提示……感恩一切,更增添了人生幸福之感!
3,儒家是生命的学问
全部《论语》乃至全部儒家思想,一言以蔽之:它是生命的学问,即指导人生获得幸福、满足、喜悦的学问,是直探宇宙生命之根本的伟大智慧!
孔子不愧为智慧大师,他从两个寻常的人生感受——悦与乐中,推究出两个建树人生的根本途径——学问和交游,无学问,人生无法成就;无交游,经验不能丰厚,二者彼此生发,把每个人建立在深根宁极的宇宙大道之上!
《论语》开篇从“悦”与“乐”的简单平淡叙述中,到第三句时陡然一变,声势犹如奇峰突起、浪涛乍涌,自天边外滚滚而来,直扑每个人的胸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个人的人生遭际,必经历这一重大考验:我得之于父母、师长的学问,已经温习得很精熟了,我与朋友、同辈的交往,也非常深厚了,但我的学问、人品、善意,并不能被他人知晓、理解、报答,相反,我的善意还经常遭到误解、嘲笑、漠视、背叛,我该怎么办呢?
父母、老师、长辈,一直以来教给我的那些善良的东西,还有效吗?我还继续加以相信并奉行不改吗?
有学生问:“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对我不仁,我为什么不能不义呢?”我回答:“你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水平,跟不仁不义者一样了呢?不仁不义者,必天诛地灭之。他是注定要灭亡的,你也要跟随他一起灭亡吗?”学生似有所悟。
这是人生最紧要、最根本的一句:他人不知,我保持善良人格不改,而且,更难的是,内心没有愠怒、埋怨,绝不因为个别人不仁、甚至大多数人不仁,而丧失我的理性,也跟着去不仁不义,把自己宝贵的人生,自我推上绝路。
把不仁不义者,留给天地之间至高的法庭去裁决、去惩治、去收拾吧!孟子说:“多行不义即自毙”。
如何才能对不仁不义的行为不愠怒呢?
要学会悲悯这些不良行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或是自幼不学,或是学不到根本、只学了一些碎片,或是意志薄弱、不能自控,总之,不仁由于可怜。
直面这些人生必有的阴暗,把自己放置在父母、师长自幼就温暖着你的光明之中,永把光明与欢乐置于你心中。
这就是君子。
4,君子是挺立不拔者
君子是对于仁义坚守不移者。
君子是浩然正义担负己身者。
君子不被可怜的不仁所动摇。
君子是秉持父母、师长、圣贤、中华文明的伟大教诲而终生不改者。
君子浩然与宇宙天地之大美拥抱,在光明开阔的中华文明的怀抱中,吟诵、舞蹈、奋进,虽受苦而不改初衷。
君子傲立于天壤之间,托举着天地!
君子是美丽的人、美丽的境界。
君子存在一天,中国就存在一天。
亘古如斯,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