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欲、骚动和痛苦,与神(大自然)的永久宁静与和谐,是这个世界的基本冲突。西方中世纪的一千年,是东方宗教(犹太教)被耶稣及其门徒改造为基督教并进而平息人神冲突、使西方人皈依伟大信仰的一千年。公元1500年前后,平息一千年的人神冲突再度被唤醒:表现这一冲突的伟大作品是米开朗琪罗(1475-1564)等文艺复兴三杰等艺术大师的雕塑、绘画、诗歌、建筑设计,但丁、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学作品,米歇尔·蒙田(1533-1592)、帕斯卡尔(1623-1662)的散文。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建筑设计师,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诗人。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诗人蒙塔莱(1896-1981)称赞他的诗歌是“庄严和崇高的最佳典范”,学者克莱门茨认为其诗歌“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抒情诗中占有顶峰地位。”现在看来,米开朗琪罗那饱受激情折磨的心灵,仅仅通过雕塑和绘画是难以淋漓尽致地加以表达和宣泄的。
米开朗琪罗出生于佛罗伦萨近郊一个曾经显赫但已然衰微的家族,6岁丧母,13岁时进入吉兰达约(1449-1494)画室当学徒,转年进入美第奇花园学习雕塑。
他的天才立即获得了佛罗伦萨执政官罗伦佐·美第奇的赏识。1492年前后,17岁的米开朗琪罗完成了平生第一件作品《台阶上的圣母》,坐在台阶边的圣母正撩开衣襟哺乳熟睡中的圣婴,画家思念早逝母亲之情殷殷毕现。
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表现扭结于一处的一群男性裸体《半人半马怪之战》和酒神《巴库斯》,这一主题与圣母子的温柔和平的主题平行发展,象征着米开朗琪罗旺盛的同性情欲,两者的冲突贯穿了他伟大而痛苦的一生。
1500年前后,即近代历史的发轫之年,米开朗琪罗雕成了不朽的作品《哀悼基督》与《大卫》。
罗曼·罗兰形容前一件作品道:“永生了一般的年轻,死了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膝上,似乎睡熟了……一种不可言状的哀愁……”这件雕于1498-1499年的作品,实际上是24岁的艺术家向哺育欧洲千年之久的基督教精神告别。
基督教为西方文化之“道体”,此道体一经没落,人类便陷入孤独与狂乱,米开朗琪罗以诗人的锐敏,已经预感到他所处时代、他本人以及身后时代的巨大空虚。
米开朗琪罗企图以一种英雄主义来填补这一空虚,这便是永生的、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大卫》。
从1501年8月到1504年5月,米开朗琪罗在大卫雕像身边度过了26-29岁黄金般的青春年华。5月14日傍晚,当《大卫》被移出工作室、第一次面向世人时,有的佛罗伦萨市民趁暮色向雕像投掷石块,当局不得不对雕像严加保护。
5月18日,雕像矗立在诸侯宫广场。晚上仍有人投掷石块,并且击中了《大卫》纯洁无辜的裸体。
大卫以英雄主义的气魄,将自身和盘托出,他以愤怒的眼睛,注视着愚昧的大众。这些大众正成为近代历史的主角、近现代历史进程及其伪善意识形态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