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制造”常用的一个词叫“质优价廉”。价廉的这个数据往往做得很好,但质优却摆在了后面。用这个词形容改革开放最近10年来出现的经济形势,也恰如其分。而当2016年全球经济开始不景气,中国的相关经济指标下行时,“质”是不是优的担忧便接踵而至了。也就是大家在怀疑,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否健康,高增长的GDP能否延续。而从2015年底的供给侧改革到今年底中央高调保护产权,两次政策信号释放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其实完全可以回应这些担心。
外界对中国“数据”上的担忧其实有一定道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与数据作“斗争”,比如保增长,保8%、保7%、保6.5%,等等。数据下降,人们认为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没有了力量,于是外贸还要价廉,比如轮胎、钢铁,投资还要加杠杆,比如基建,房地产。结果造成了为数不少的存量。
诚如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所言,经济像一个人的身体,不是只看两项指标就可以的,经济形势不能仅看增量,还要看存量。
然而,上面说的只能回答中国经济是否健康稳定的问题,如何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可持续增长,考验的是中国经济的这个商品未来是否能更好,正如果粉们现在对IPHONE8的期待一样。
让大家紧张的是,现在上述两个问题同时出现了,如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等。还有一个词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阶段,叫“三期叠加”,就是指经济发展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重叠在一起。由此大家担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
既然,上面说到,是这些年我们为了追求一些“价廉”,而生产了很多卖不掉,或者很难卖的商品,那就改善供给,释放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企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存量安全消化。
显然,2015年至今进行的多领域供给侧改革,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以钢铁煤炭为例,2016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到2020年,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煤炭方面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在退欧公投与美国大选两大事件中,人民币的汇率虽然波动,但是都在人们的心理预期当中,这与央行合理利用政策杠杆、释放政策信号的节奏有很大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使用市场手段与政策杠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加强,甚至可以超过一些发达经济体。
综上所述,目前由于供给侧改革的全面落实推进,使得存量在可控的范围内消化,经济企稳保增长便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那么在存量平稳中消化过程中又如何回应外界对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高速发展的问题呢?
过去,人们总会提到一个词,叫做政策红利。特别是在“三期叠加”的时候,人们更希望因循而为,希望赶上政策利好的大潮。
虽然,经济学家吴敬琏与张维迎多次反对类似产业政策等等这个发展“引擎”,但假如我们要尽快实现中国经济结构换挡,中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没有政策红利,相信大家的动作不会很快跟上的。
那么在中央新的经济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前夕,中央顶层是否已有了初步的政策红利在释放了呢?
要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其实要实现两大变革,一个是技术,一个则是制度层面。
在技术层面,我们看到,中国工业化历史任务的完成,目前正从加钢筋水泥的投资去搞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增加科技研发投资。
以今年下半年为例,特别是进入到了十一月份,国内的两个东部城市已经举办了两场国际性的智能制造大会了。到了12月,国家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出炉,更是给与智能制造产业一大利好。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随着大数据国家规划的出炉,各省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大数据的发展规划。
中投顾问指出,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20%。虽然目前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德国联邦并购协会总经理马德库里格透露一则最新数据:截至现在德国累计已有约200家企业被中国并购。
而从制度层面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了30年,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百年的经验还有差距。这意味着还有一些制度变革促进的增量还没有被充分发掘。
今年年底,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保护产权这个概念被高调提了出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由此开启的经济基础制度变革,我想未来对民间投资热情以及一次对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亚于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过去,确权这项使命发挥出几亿农民的积极性,如今,这个政策红利将让我国数以亿计的中产家庭、民间企业对未来的财富安全有稳定的语气,进而刺激又一轮民间投资高潮,这又是几万亿的增量预期。
确权还代表着现代以产权为基础的税务关注领域的改变,这也是与我国从需求侧向消费测转型相匹配的。
可以说,阶段性的政策红利与转型中的制度红利一起释放,中国经济便有了企稳发展的上行空间。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工业基础系统,有长期的教育基础,十几亿人又都愿意劳动,愿意发财致富,发展的动力不可阻挡,关键是把事情做对。
而当下中国稳定存量,解放增量的政策推动与制度变革,正在把对的事情推向深入。随着政治经济周期关键的2017年到来,更为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将在十九大前后陆续出炉。届时,中国经济企稳保增长,预计已跨过了“三期叠加”最艰难的时刻了。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