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暂居海口,常往海南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入馆巍然见巨幅《孔子圣迹图之孔子行教像》(明人仇十洲原作)绘于大厅左墙,醒目典雅;而大厅右墙,则贴塑由古今中外众多名家之小幅头像组成之浅浮雕,寓意人类思想如大海波涛、起伏不定;余叹为观止:人类思想,不断泛起泡沫,如省图之右墙所绘也,然沧海一粟,虽摇曳多姿、浪花朵朵,终必回归此真理之大海、浩渺无极之汪洋——孔子思想者也!
公元前524年,孔子时年27岁,受鲁昭公和季平子之聘,与来访的郯国国君郯子接谈论学,郯子告以“黄帝以云名师、少昊氏以鸟名师”云云,孔子遂往学焉,且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夷者边裔之谓也,孔子乃谓,周王室衰微不振,天下学问流布四方,郯子乃少昊氏之后裔,深通文明之传承、官制之沿革,鲁昭公、季平子等当政者自愧学问鄙陋,故延聘孔子作陪、与之谈论讲学,夫子叹学问下移并传布四方,而孔子儒家,恰在这“学问下移”与文明广泛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巍然灿然,应运崛起矣(《左氏春秋》历代注释对孔子此语解释模糊,峰按)!
研读诠释孔子儒家之近源——引领西周创立之初建国施政之古典宪政思想,以《尚书·周书》、《周礼》、《鬻子》等为代表(远源则为伏羲炎黄尧舜等中国历代传承之政治哲学、文明智慧等),深深赞叹于中国万年一系之文明绵延之伟大、古典宪政制度之灿烂与完备,孔子儒家特为“集大成”者也;民国七贤之柳诒征著《中国文化史》(迄今为止唯一可读之中国文化史著作,与钱穆史学可谓双峰并峙)以全书最大篇幅论述“周人的创制”,余研读之下,巍然见出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说之深切著明也。
譬如周初文武王尊师鬻子在《鬻子佚文》里,告周成王“使民富且寿”之法,在于爱民、选贤之古典宪政两大端(详见余载于《清风庐》与《中国日报中文网》“天下专栏”之文章《圣学血脉之十三:选贤爱民的古典宪政[上]》),晚间批阅《孔子家语》卷十三之第九条,发现孔子与之若合符契、毫厘不爽: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问:“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余观此而心潮澎拜:自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鬻子告开创“成康之治,刑错四十余年”的周初杰出政治家周成王,古典宪政制度之核心,一为“富民”,一为“寿民”,政府轻赋税、宽力役、敦礼教,致力于使“民富且寿”,则国家稳定而繁荣,文明灿烂而坚固,天下太平清晏,自然、人文协调一致,祥瑞必层出不穷也。
建国施政之宪政诀窍,一为“爱民”,一为“选贤”:周公制订出《周礼》体系之伟大而灿烂的封建秩序、礼教秩序,“乡饮酒礼”、“乡射礼”、“冠礼”、“婚礼”等大礼之重要规制、仪节,其宪政用意,乃在“贡士”,即把英俊懂礼之少年,选拔出来,经由邻里、乡邦之公开比赛、展示、选拔后,登载于花名册,上奏诸侯、天子,以备录用为官吏(详郑玄《周礼注疏》与毛峰《大一统文明》所论),受古典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熏陶而成的“士君子”足以担当治理天下、“使民富且寿”的伟大宪政责任。
孔子儒家在成王、周公、鬻子等西周政治家的教诲下,500年间巍然崛起,完整传承这一“使民富且寿”的宪政观念与制度体系,中国政教体系之合理、完备,犹如整块“美玉”,由古典宪政(即礼教)体系“雕琢”而成:君子温润如玉,刚毅而弘大,经“选举”而治国;百姓温存懂礼,守诚信而治农耕工商等技艺,中国百业繁荣,文明昌盛,永居东亚乃至全球第一:汉初,官居丞相的陈平之出道,除了美貌倜傥为高祖赏识外,他在乡饮酒礼上割祭肉,十分公平、妥帖、尽礼,乡邦父老群起荐举,遂出任秦朝官吏;高祖起兵,他常以奇策襄助,后诛灭吕后姻亲专权,挽救了大汉社稷,经《周礼》选拔之人才,诚真才也。
从鬻子告成王,到陈平割祭肉,悠悠千载矣;中国礼教之美、宪政之高、人才之精粹、百姓之殷富,诚文明绵延传承之根基,国家稳定繁荣之磐石也。
中国之灿烂悠久,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