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  正文
王健:政协委员为江西“特色小镇”建设支高招
王健
2017年01月16日

在2017年1月15日江西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委会副主委、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做了口头发言,他认为,江西“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走可持续之路。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2016年底,江西省政府发布《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计划和目标。

然而,中国的“镇”大都脱胎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产业集聚能力严重不足,很难成为战略投资者的关注点,而且县与乡镇大都财力薄弱,离开转移支付,很难支撑较大规模的建设改造。按国家住建部有关规定,特色小镇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垴下村。(摄影:王健)

王东林委员提出,国家住建部文件所谓小镇“产业”,不应该被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制造工业”,更不应该与工业园区“集中生产、集中治理”的模式背道而驰,甚至再现改革开放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图景。

江西特色小镇建设怎样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个亟待研究破解的大课题。

王东林委员给出了两个思考路向:

其一,江西建设特色小镇,应该紧扣我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总目标。因此,江西的“镇”必须与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同步发展,并行不悖,成为生态农业生产、加工与远程销售的聚合点。特色小镇的“产业”是生态农业的自然延伸并形成一定长度的产业链。

其二,江西建设特色小镇,应该充分契合农村城镇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农村中心镇是大中小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被视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钥匙。因而,特色小镇最好兼具城市与乡村两者的优点与优势:既具备现代城市的基本功能,能享受城市同等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有城市所不具备的自然风光、文化风貌、优美环境和宜居性。优势越强、越鲜明,对资源要素的吸附力越大。所以特色小镇要在充分保护固有历史文化风貌基础上,特别注重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交通、通讯、信息、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商品供应、物业管理、社区生活等方面最大程度地缩小城乡差异,进而与毗邻的大中小城市实现联动,承接毗邻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成为城市居民回乡休闲、度假、养老、寄托乡土情结的第二居所;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言,特色小镇则是他们安顿家人、赡养父母、安置子女就近入学的新社区。聚合城乡两股力量,特色小镇的人气指数和服务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王东林委员表示,小镇的“特色”,只能从因地制宜的产业中来,从生态农业和小镇所兼具的城乡优势所衍生的服务业中来。它们可以是特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百合小镇”“辣椒小镇”“莲荷小镇”“葛根小镇”“果蔬小镇”“鲜花小镇”“茶叶小镇”“水鲜小镇”,或是从事中草药种植加工并集结中医妙手的“百草小镇”“杜仲小镇”“石斛小镇”“杏林小镇”,或是从非遗中复活的从事传统手工艺和旅游产品生产的“木雕小镇”“竹编小镇”“刺绣小镇”“漆器小镇”,或是具有某种突出服务优势的“养生小镇”“养老小镇”“教育小镇”“度假小镇”“旅游小镇”,甚至是可以满足特定人群既可逃离都市喧嚣,又可实现远程办公需要的现代化“智能小镇”“创意小镇”,当然还应包括类似文港模式的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玩具小镇”“鞋帽小镇”“箱包小镇”“眼镜小镇”等等。

王东林委员强调,特色小镇建设,最缺的资源是资金和人才。对此,王东林委员提出了良策:

一是江西省政府考虑出台相应政策,既要鼓励农村才俊、青年学生回乡创业,也要鼓励从乡村出来的退休或其他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到小镇定居。小镇规划,可以给他们和农村进镇人员以老宅地置换或以合适地价购买的方式,配给一定的宅基地用以自主建房,或者开发农村商品房以满足需求。在小镇定居的城里人可享受土地福利外的其他一应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原住城市的各种待遇如医保、社保不变,以便快速形成“新乡贤”阶层,参与农村小镇事务管理。

二是选拔青年干部、青年大学生和硕士、博士,并返聘一批退休干部,组织和派遣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的“工作组”,下至乡镇,连续工作二至三年,承担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文化保护规划、产业选择与设计、资源集聚与招商等工作。政府对工作组人员,可以做出激励性制度安排。

关于作者:王健,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