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青  >>  正文
李映青:中韩陶艺家齐聚昆明 共话柴烧
李映青
2017年02月20日

中国制瓷已有数千年历史,陶瓷的历代传承与发展使得人们对陶瓷品质柴烧的要求越来越高。柴烧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其烧窑难度相当高。

柴烧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只要大原则掌握住,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同时,柴烧陶的特质并不如此精准,在预期效果外,会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因此,在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结果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在中国,有一部分陶艺家历来热衷于柴烧,他们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烧制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在韩国,同样有一部分陶艺家热衷于柴烧,他们在保持柴烧传统的同时仍在不断创新与学习。

2月18、19日,来自中、韩、日三国数十位艺术家齐聚昆明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参加首届智默国际茶友会暨2017当代民间中韩日茶文化发展现状研讨会及雅集,“器聚云南”——中韩柴烧精品暨中韩当代柴烧创作研讨会。现场,中韩陶艺家共同探讨柴烧的魅力。

韩国金山窑创始人梁继承

身为韩国金山窑创始人的梁继承从80年代开始便从事陶艺制作,同时,他还是是韩国政府认证的陶瓷创作艺术名人。据了解,在韩国各个领域内,只有很少一部分工艺特别出色的人才能被政府认可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从1988年起,梁继承便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陶瓷艺术展并获得奖项。2009年,在第39届韩国工艺大展中荣获总理奖。据悉,韩国工艺大展所颁发的奖项包括宝石、漆器、竹工艺等20多种工艺,参加国家级工艺大典首先必须通过地方初选和预选,再到韩国中央参加工艺大典,能进前两名方可获得总理奖。

韩国制陶工业与中国稍有不同,直到现在韩国始终通过传统拉皮工艺来制陶。在梁继承看来,目前,韩国陶艺各方面的技术比起中国相差甚远,但他们一直在不断向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陶艺学习,这种努力从未中断过。

梁继承作品

对梁继承而言,做陶并不是家族祖传。35年前,刚刚服完兵役的梁继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陶,随后便深深地被迷住了,而这一做便是多年。

在35年的陶艺制作生涯中,梁继承专门制作茶具,而且并未进行分工,其所有工程均由自己一人完成。在柴烧陶器过程中,梁继承利用韩国传统装窑,使用天然松树作为柴料,在1300度的高温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时间烧结完成作品。此外,他还通过添加黄土发射远红外线,并在1300度的高温烧结过程中使木柴与土完美结合,最终,使自然的“火痕”落在瓷器表面,显现出材质的自然和本质的美。

每一年,梁继承开两次窑,每一次开窑前都得准备四到五个月,再经过半个多月的柴烧。但对他而言,每一次开窑都是以期待的心情在等待。梁继承说,那是一种幸福感。梁继承也坦言,虽然柴烧工艺的成功率相对要低,成本投入也比较大,而且收入也不可观,但那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传承传统之意义比其他工艺本身还要更大。

梁继承还告诉记者,韩国陶瓷发展历来深受中国大陆的影响。“做陶让我不断地陷入制陶的快乐中去,让我为它而着迷,这也便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

韩国崔谷陶窑传人、著名陶艺家崔昌培

对于柴烧制陶的秘诀,身为韩国崔谷陶窑传人、著名陶艺家崔昌培告诉记者,土、釉和火是制陶的三大要素,所以身为做陶人一定要在制陶领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土,对釉要有自己的一种认知,不管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从基层基础开始,认真学好打好基础才能走得远,走得长久。

同时,他也指出,传统制陶工艺就是柴烧工艺,柴烧工艺所出的成品率一般在15%—30%,能达到30%就是极致。在柴烧过程中,因为柴烧工艺的火是由一侧到达另外一侧,其成品率极低,导致产品售价极高,同时收入水平也很难保障。

崔昌培作品

谈及未来柴烧的发展,崔昌培表示,传统柴烧无法做到大批量生产。因此,制陶需要等待,有时有的作品会比超乎预期的还要好,会让自己感觉很奇妙。当然,过程中也会有失败或是遗憾的作品,但这就是制陶的一大乐趣。

《中国陶瓷画刊》总编辑、中国国际手工艺促进会副会长毛增印则表示,陶艺家最重要的是把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融入到陶器当中,从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具,形成一个有个性的产品。

关于作者:李映青,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