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辅仁讲稿:中国戏剧研究之八
毛峰
2017年03月13日

明清传奇的数百年繁荣,催生了京剧、地方戏与曲艺等精美国粹、现代中国戏剧之花。

传奇在唐指小说,在明清指一种戏剧形态:以生、旦角色为主,全部上场人物都唱、音乐曲调自由、改进了元杂剧缺陷的南戏作品。明清传奇繁荣350余年,剧本2600余种,成为国粹京剧、地方戏与曲艺相声的直接源泉。丘浚《五伦全备记》、岳飞戏、三国戏、包公戏为早期代表,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人名剧脍炙人口。传奇声腔以昆山腔与弋阳腔为主,后者生命力强劲,构成各地方戏的“高腔系统”,至今活跃;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加工,形成一种字头、字腹、字尾切分演唱,旋律缓慢缠绵,如同水中磨洗,称“水磨腔”,虽一度称霸大江南北,但终因过度缓慢与单调而没落。火爆热烈的弋阳高腔、京剧、地方戏,以其鲜活的艺术形态,唱红中国各地,昆曲逐渐沦为京剧的附庸。传为王世贞所著《鸣凤记》描写忠臣杨继盛、邹应龙奋不顾身弹劾奸相严嵩遭迫害致死的感人故事,显示了中国戏剧的伟大道义精神。

1,神、妙、能、具四品:明传奇的四大代表流派与名家名作

明传奇有四大代表流派:昆山派,讲究辞藻华美,梁辰鱼《浣纱记》、郑若庸《玉玦记》、张凤翼《红拂记》、梅鼎祚《玉合记》、屠隆《彩毫记》为代表;

吴江派,讲究本色表演、本色语言和音律严整:沈璟进士,35岁辞官,撰写17种传奇,考订编著652支南曲曲谱;吕天成1613年著成《曲品》,品评212部传奇、95位作者为神妙能具四品,王骥德1625年著成《曲律》,调和沈璟重律、汤显祖重辞的偏颇,代表作有叶宪祖6种传奇和24种杂剧、范文若《博山堂三种》和袁于令《剑啸阁五种》。

临川派代表为汤显祖《牡丹亭》等“临川四梦”,独抒性灵,风格华美,影响巨大;

苏州派李玉(1591-1671)著《一捧雪》和《占花魁》,尤以写杨家将的《昊天塔》、岳飞抗金《牛头山》、建文帝遭遇《千忠戮》和苏州织工反宦官横征暴敛的《万民安》与东林党人与苏州市民暴动、毅然反抗宦官魏忠贤的《清忠谱》著名。

2,花雅之争:京腔、秦腔热烈而挺拔,不顾清廷高压,战胜昆腔呆板柔靡之音

昆曲曲调日益僵化,却被满清鞑虏朝廷奉为“雅部”,斥地方戏花杂不纯为“花部”、“乱弹”,但民间花部杂戏生动活泼、如火如荼,遂有“花雅之争”而以昆曲一败涂地告终。率先攻城略地的是京腔(弋阳高腔与北方方言结合而成),唱腔高亢挺拔、热烈奔放,北京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兴盛场面,昆曲却日渐萧条;秦腔紧随登场,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川籍秦腔演员魏长生轰动北京,秦腔大盛。

清廷以正风俗、禁诲淫之名禁止秦腔戏班在京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但地方戏仍在各省蓬勃发展。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浙江官商以祝寿为名,由徽班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面圣,江南少年的婉娈舞姿与优美唱腔以及火爆武打场面,赢得乾隆及男宠和珅的喜爱,徽班就此扎根北京。

3,古典精神、昆曲曲风、徽汉和调的花杂交融,催生了伟大国粹——京剧

花雅之争的第三回合,以清政府1798、1799(嘉庆三、四年)对花部杂戏的全国禁令开场,以花部杂戏遍地开花告终: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班在京演出场场客满、高朋满座,昆曲“十部传奇九相思”的内容雷同、曲调呆板(唱词被腔调吞吃净尽:一个字经历“咿呀唉呦”的过密转折,变成听不清戏文的“鸡鸭鱼肉”,一个演员演出长达半小时之久,缓慢单调,被嘲谑为“瘟戏”),迅速衰落,民国初全国已无单独演出的昆曲剧团,鲜活揭示政府以僵化体制、强权主导文化事业,必遭惨败的重要历史教训。

1821年(道光初年),徽班与在京大受欢迎的湖北汉调结合,形成“皮簧戏”,徽班的二簧调和湖北江汉地区的西皮调交融,催生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第一个经典形态——京剧以及地方戏、曲艺等,古典与花部交融诞生了伟大国粹!

4,花部乱弹深入人心,深刻寄托着儒家仁义忠厚、忠君爱国的伟大教化宗旨

另一国粹——相声,有句俗语“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言中国古典戏剧四大声腔系统:南方昆腔,柔美低回;北方弋阳高腔,高亢明亮;西部梆子腔,主奏乐器是两只枣木制作的梆子,敲击发出“桄桄”之声,诞生于山西、陕西,流布全国;东部柳子腔,从山东流行全国,各地秧歌、落子、花鼓、滩簧等为代表。

四大声腔伴奏的中国戏剧,以关公戏、岳飞戏、包公戏、才子佳人生死爱情戏为主,寄托了儒家仁爱忠厚、坚守道义、忠君爱国的伟大教化宗旨,是培育广大中国百姓道德情操、历史文化知识与审美情趣的博大而渊深的精神宝库。

近代所谓“公民教育”实难望其项背。

5,回光返照:满清内廷供奉之豪奢与鞑虏专制之腐败沉沦

康熙南巡,带回色艺俱佳的南方少年艺人,在“南府”训练太监演戏,承担宫中演出,演职员多达2000余人,后扩充为内学(太监演戏学校)和外学(景山江南艺人学校),后因内忧外患,外学裁撤,内学更名升平署。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咸丰逃难热河,竟还下旨给升平署太监,令其优伶与“内廷供奉”(政府调集的名伶)跟从到热河演戏!

慈禧、光绪亦沉迷戏曲,国政荒芜,戏剧却繁盛,揭示鞑虏专制之腐败不堪。

乾隆时期,每月初一、十五,专演新编的整本大戏,常十天连续演出,称“朔望承应”,政府重臣譬如刑部尚书张照竟然以编写粉饰太平的“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升平宝筏》得宠。

政府耗费巨资,在故宫、颐和园与避暑山庄修建三层大戏台,演员、道具甚至活马、活象都能从底层深井中升上地面。

道光二年(1822)仅宫中戏剧服装就多达4万余件,男主角的蟒袍1300余件,全部为绫罗绸缎、人工绣花缝制,百姓困苦不堪,鞑虏肆行专制与奢靡腐败,终被孙文发动的人民革命所灭亡!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