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以来,实体经济便越发成为热频词。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实体经济毫无悬念地成为代表委员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振兴实体经济,举国上下早已达成价值共识,无需全民动员,全社会都意识到了实体经济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实体经济的坚实发展,国民经济就很难健康成长。作为一个在实体经济上屡有建树的国家,我们更要看到,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就当下来说,振兴实体经济需要走出两个误区。
其一,我们所称的振兴实体经济,不是思维僵化,抱着旧的发展模式不放,而是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换言之,我们要振兴的是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如果不更新思维方式,依旧迷恋老套路,实体经济就不可能获得有效振兴,即便有所振兴,也将付出过高代价,事倍功半。
其二,不必把实体经济与新兴产业对立起来。实体经济与新兴产业并无冲突,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两者相得益彰,甚至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故此应推动两者融合与共赢。
避开或走出这两大误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出实招。即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出实招、求实效,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新作为开启新征程。
振兴实体经济并非没有障碍,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更是困难重重,这体现在资金短缺上,也体现在政策需要更优厚等层面。以缺资金为例,一些民企融资成本高,成本高企之下,企业不堪重负。为此,就需要银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在3月15日举行的 《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发布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作为服务行业,银行业要有“端盘子”的服务精神,能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能否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银行服务,是衡量银行改革成果的最重要标准。这番表态相当于给企业吃了定心丸。此外,有证券公司也表示,在协助实体企业去杠杆、降低融资成本上争取更大作为。努力推进股、债以及股债结合等多种融资服务,在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振兴实体的利好消息。
振兴实体经济,更离不了中央布局、政策牵引。实际上,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今年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多年来,中央在振兴实体经济方面屡有发力,从顶层设计到部署推进,从鼓励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到督促落实,无不用心用力。接下来,就看各地各部门如何将愿景变为规划、将规划变为行动。
江苏省日前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振兴全省实体经济开出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制造业领军企业等26张“药方”。消息传出,舆论积极评价。这26条实招,能发挥多大效用,尚需实践证明,但从政策密集度看,此举无疑值得点赞。江苏行动起来了,其他地方也应该行动起来,并且有大手笔、大动作,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振兴实体经济,在实上做文章,多一些实招,就能多一些实效。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老树发新芽,前景更可期。不难预料,只要实体经济振兴了,“脱实向虚”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就会化解,我国经济就能更有生机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