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世界,网络精彩生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也由此应运而生。所谓“智能制造”,就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近年来,神州飞天创造“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中国深度”,高铁奔腾缔造“中国广度”,大望远镜拓宽“中国深度”,“中国制造”也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变。
从中国来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重塑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提升“中国智造”水平。从全球来看,当前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的“智造”升级,由此产生了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智造2025等一批国家级规划,这也意味着在“智造”升级的国家竞争中,能否占得智造升级的先机,已经直接关乎一国的经济地位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欧洲一所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副教授曾经总结道:离开中国制造一周,很难受;离开中国制造一个月,不可能;完全离开中国制造,生活简直无法继续。只是虽然“中国制造”触角已经伸向全球,但在核心技术支撑方面却需更加努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实现技术领先和性能升级,最终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就制造业而言,当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人才;培养培训机构萎缩,不重视职业技能,大国工匠奇缺。很多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研发设计团队和技术骨干等方面存在明显缺口,招募高端人才比较困难并且容易流失。解决人才这一困扰“中国智造”向前推进的现实问题,就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当前“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但一些高科技产品仍走的是样式多、功能全、价格低路线,质量方面差强人意。比如说,2017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约有5000家,但部分企业过度压缩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以“高端智造”为旗帜的机器人产业反而形成以低端产品为主导态势。走向“中国智造”,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中国制造202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并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工信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智造”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中国智造”,我们一直在路上。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许多地方和企业都建成了“互联工厂”,广泛探索建立了可视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在海外市场拓展层面,“中国智造”更是显示出了强大的争抢订单能力。在国内层面,从人们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到共享单车上的智能锁,从农田上空撒种子、喷农药的无人机到餐厅中“萌萌哒”的机器人服务员,“中国智造”成绩单尤为靓丽。
“中国智造”强势崛起,聚合经济增长新动能。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需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作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主要发力点,“中国智造”就被寄予厚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中国智造”商品供给质量,形成以“中国智造”为载体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新优势,无疑有助于提升中国外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而让中国经济更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