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当前,创新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对此,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撰文称,“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加强制造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自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之后,“中国制造”便日益走俏,智造也越来越有人气。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智造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说,没有智能制造,就没有制造强国。
其实,《中国制造2025》也有较多篇幅涉及了智能制造。比如,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还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看似简单的数据定位,却丈量着一段艰辛的征程。我国虽是制造大国,但在智造领域与发达国家犹有不小差距,就目前而言,虽然不可能短期迎头赶上并呈领跑之势,但是我们也有自身优势,更有动力在智造上发力。
发展智造的切入口无疑很多,在当下,如果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目标,智造将大有用武之地,也势必带来可观效果。众所周知,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其背景很多元,不容忽略的一个背景是契合民众所需。
有个人们并不陌生的案例,我国的消费者一到日本旅游,就喜欢购买电饭煲、马桶盖,这些智能化产品让不少消费者大加赞赏。我们难道没有能力生产出智能化产品,让消费者有良好体验?再举一个案例,权威统计,我国工业产品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只占一个。试问,我们是制造大国,产品那么高,为何世界性知名品牌那么少?
很显然,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即可。而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又离不了智造。这也正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的,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一旦做到这些,可促进制造业升级,还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难理解,惟有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中国制造才能叫得响,才能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有明显建树。当智能化国货越来越多,不出国门就能买到高品质的国货,消费者何须舍近求远到国外购买?当中国制造越来越有质量保证,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叫好叫座,不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形成品牌效应吗?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在这一背景中找到突破点,找准发力点,就能事半功倍,取得可期目标。
当前,对于政府来说,应该主动承担自身责任,比如通过制度安排鼓励全社会一起投入智造之中。可设立专项资金,启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技改工程,还可设定优厚政策,让企业在政策刺激下更有动力投入智造。而对于企业来说,更应该抓住时机在智造上有大突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面对智能化的国际潮流,一旦犹疑不决恐怕步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