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资料图)
数日前,笔者应朋友之邀前往拜访收藏家方清刚先生。聊天中,方清刚先生不仅畅谈了他收藏汉画像石的一些趣事和所藏汉画像石蕴藏的信息,学识渊博的他亦与笔者谈起了他对端午习俗的一些考究。
方清刚告诉笔者,他借助《山海经》、楚辞、甲骨文、相关传世文献以及汉语音方言,对端午节的一些习俗进行了探究,认为端午节并非起源于纪念屈原,而是起源于夏代之前,端午节将粽子投于水中,是先民对谷神崇拜观念之体现,是史前报神仪式之余绪,距今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方清刚认为否定端节始自屈原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屈原的作品。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后世并无大变的端午习俗。
门上插艾。(资料图)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从这可以看出,屈原所在的楚国当时插艾与佩戴艾虎艾狗已为民俗。《离骚》中还有疑似关于粽子的文句,“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粽子在古文献中最早的名字为角黍。“椒糈”古音与“角黍”完全一致,很可能指的就是粽子。
屈原《招魂》中亦有粽子的踪迹,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表述,“屈原怀沙忠死,后人每年以五色丝络粔敉(音米)而吊之” 。可知粽子又名粔敉,粔敉应即粔米。粔敉、粔籹形近,粔籹又与角黍音近,故粔籹可作粽子观。
诗人屈原画像。(资料图)
屈原的《天问》中不仅有粽子的踪影,甚至还有类似于粽子投水的句子,“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古汉语中麦、黍、乳读音互纽,可以判断秬黍即角黍、粔籹、粔敉。此外,莆雚为菖蒲、芦苇之类,《天问》将“秬黍”和芦苇放在一起,更加证实了“秬黍”应当作粽子解。至于秬黍、莆雚“并投”,如果理解成将秬黍与莆雚一并投入水中,那就与今天的端午习俗毫无二致了。根据《天问》,端午习俗最迟可以溯及鲧,也就是夏前夕。
“有意味的是,端午习俗在据传始创于夏禹之世的《山海经》中也可以找到端倪”,方清刚说。
他指出,从《山海经》中可以看到不少与端午有关的文字,最显著的是,《山海经》中有大量直接关于五彩文和雄黄的记载。《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关于祠神之礼的描述,其中提到祠神用“糈”者达12篇之多。从《五藏山经》祠神之礼的内容看,“糈”其实指的都是角黍,也就是粽子。《五藏山经》中“投而不糈”、“钤而不糈”、“瘗而不糈”、“祈而不糈”等描述,与《天问》中秬黍、莆雚“并投”如出一辙,当是将黍米包裹起来成粽子状,然后投入水中或埋于地下,类似于埋祭和沉祭。由此可以看出,司空见惯的粽子和粽子投水与楚辞中秬黍、莆雚并投乃至《山海经》中的糈与投糈是一脉承传的。
赛龙舟。(资料图)
方清刚表示,殷墟甲骨文也提供了一些启示。据甲骨卜辞,商王除了向神祇、山岳祈祷丰收,更多的是向河祷祝五谷丰登。殷墟甲骨卜辞中多见“求年于河”、“求禾于河”。
甲骨卜辞中,有年、丰年一般表述为“受禾”、“受年”、“受黍”、“受黍年”;灾年表述为“它(蛇)禾”、“它年”。根据中原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作规律,祈年、求年应当在播种以及青苗时期,而报神或农神感恩崇拜活动应当在收成之后。中原地区一年中的第一次收获正是在端午前后。 如果说腊祭、春祭的主要目的是祈年,那么端午无疑就是最佳的还愿和报神时机。
“甲骨卜辞中尚没有发现关于端午的直接记述,但将端午习俗与卜辞中的‘求年于河’联系起来看,粽子投水很可能是先民在举行农神感恩崇拜仪式时的一项重要报神活动,先民在播种或苗秧生长时候于河求年,在丰收时节向河感恩回报。”方清刚如是说道。
谈及,“求年于河”以及粽子投河的形而上意义。方清刚认为,《山海经》可以帮助解开疑窦。
他说,《说文》释禾中表述,“嘉谷也。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象其穗。”禾为什么会是木呢?其实,木禾同一、木禾同源是远古先民的一种认识和观念。《山海经》不少篇章都写及“木禾”、“谷木”。 而据《山海经》和诸种传世文献,神树木禾正是生长在水中央。在先民看来,百谷来自神树木禾,而木禾生长在水中。粽子投水乃是先民报恩谷神时朴素而神圣的形而上学。
回来后,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四种,一是源于纪念屈原,二是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三是源于纪念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在几年前公开发表的文章——《揭秘端午节起源:不是为悼念屈原》一文中同样认为,端午节并非起源于纪念屈原,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部落某些遗风,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然而,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环境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图,据自己的时代意识和地域特征,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说和发展。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贤挂钩。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
笔者以为,无论端午节是否源于屈原,屈原精神都已成为端午节的“节魂”。对于我们来说,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过一个开心、快乐、有意义的端午节才是最重要的事件啊。
关于作者:史宝银,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