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磊  >>  正文
张胜磊:自主创新是国际市场上闪亮的“中国名片”
张胜磊
2017年06月05日

随着中国铁路、中国通信等一张张亮丽名片的递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正越来越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今天,通过中国制造体验中国速度、感受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读懂当代中国的重要方式。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跨入2017年,中国制造向世界亮出一张张创新名片:高铁、核电等装备跨洋过海,神舟飞船、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是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即便是怀着挑剔的目光来打量,今天的中国制造也令人刮目相看。当前,“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持续加快,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将引领新的产业,开拓新兴市场。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制造既有着耀眼的光环,也不无转型的阵痛。“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逐渐用尽,如何找寻新动力;产能过剩、成本高企,如何实现效率和价值的提升;区域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如何协调发展...“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在创新中求解,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观一叶可知秋。曾经,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锅之类的新闻不绝于耳。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从国外购买回来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中国生产的。当“爆买”在境外成为热词,市场向中国制造提出了愈来愈迫切的课题:在全球采购、全球营销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究竟是沦为只为他人做嫁衣的生产制造商,还是奋起直追成为能和国际企业同分羹、平起平坐甚至将其超越的优秀企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难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擦亮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创新驱动是立业之基。掌握了核心技术,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就能有底气、有议价权。从国际上看,全球价值链正进入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发达国家为复苏经济,纷纷开始回归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比如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德国推进“工业4.0战略”,英国和法国分别实施了“高价值制造”和“新工业法国”战略。而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融入中低端制造环节的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冲击下,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强劲引擎。

进入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热词。对中国制造而言,把脉“供给侧”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正是深层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虽持续快速发展,但一直大而不强,量高质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表面上看是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供给侧出现问题。因此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首先,应该重点加大对“绿色制造”行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对新能源汽车、环保、现代农业等产业给予政策倾斜,制定扶持标准,打通融资渠道,让真正高端的“绿色制造”发展起来。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企业,不能“等、靠、要”,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振兴实体经济贡献力量。最后,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软实力”,倡导“工匠精神”和“制造文明”,这也是华夏文明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核心基础,应该让这种精神深入每个人心中。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荡着亿万人民共创未来的澎湃激情,“中国精造”的雄起更是连接着全中华儿女的民族骄傲感。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凝聚起13亿人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的机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未来正在到来,在创新潮流中凤凰涅槃的中国制造,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与精彩。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评论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际关系博士,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