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前的江北,每到冬春的时候,沙尘暴不断,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连只鸟都飞不过去啊”。这是“南木林生态示范区”藏族护林员赤列老人对记者说的。今年62岁的赤列是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德庆村村民。
赤列指着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时,中央代表团赠给西藏农牧民的“酥油茶壶”说,“这是习主席送的礼物,我一直都舍不得用啊。”火炎 摄
“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滩,而如今已成为西藏自治区政府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构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具体步骤,是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地和示范点,也是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雅鲁藏布江两岸百万亩生态区建设的示范工程。”南木林县林业局副局长曲桑向记者介绍说,“生态示范区总规划面积42万亩,计划17年完成,沿通县公路分东、西两个片区。按照因地制宜,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内容包括植树造林15.1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防沙治沙和封山育林18万亩,青稞高产和艾玛有机土豆种植5万亩,绿色通道383.8公里。”
七月,是西藏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南木林也不例外。蓝天白云,绿树黄花,五色经幡,如诗如画,朱红色的藏式民居点缀在大山与江河之间,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藏区美景。
8日一大早,我在南木林县林业局副局长曲桑引领下来到艾玛乡德庆村采访两位藏族护林员,先去了护林员赤列的家。
有着九个孩子的赤列,是2014年加入生态示范区护林队的,之前他是村子里饮用水的管理员,一年收入不到两千元。除了做农活赚点钱,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家里生活比较拮据。
赤列说:“造林之前,我们这一带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虽说是临江,可那都是卵石地。戈壁荒滩上草都不长,种树造林的事想都不敢想。那时候,我们就靠自己仅有的土地种些土豆、青稞、萝卜和油菜,勉强维持生活。即便是这样,要是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也会大大影响到地里的收成。”
“2013年,我们这里开始筹划建立造林示范点,也就是要种树造林了。说句实在话,刚刚开始的时候,村里大多数人从观念上还是不太接受的,觉得在戈壁滩上种树,祖祖辈辈都尝试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还有可能占用一些庄稼地和牧场,担心影响自己的收益,因此都带着一种观望的消极态度对待这件事。”说到这里赤列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使当地农牧民们接受在戈壁滩上种树造林这一现实呢?
一起来的曲桑副局长是这样说的:“先让树活下来,以理才能服人。我们在造林过程中坚持水利先行,根据当地土壤、水源、立地条件,本着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分步有序推进的原则,严格把好规划设计、苗木质量、挖坑标准、栽植技术、浇水培土这五关。”
到去年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植树造林3万余亩,栽植新疆杨、榆树、柳树、藏川杨、小青杨、紫穗槐、沙棘等各类苗木167万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50公里,造林成活率达95%。完成平整土地1.575万亩,移土42.25万平方,排沟式挖坑2.2万亩,点挖0.2987万亩,修建生产道路64.6公里、水渠95公里以及2个200立方米的发酵池。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生态建设大格局,保证了“造一片保一片,种一片活一片”。
赤列接着说:“种下的树竟然成活了,真是奇迹。就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我们才积极行动起来的,并主动加入了护林队,边种树、边护林。没想到的是,一个种树的事情就让我们的经济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几倍,而且原来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也因为造林改变了气候,还有了增加,一年下来至少都增加3到5万元的收入。”
由此看来,“南木林生态示范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为“扶贫脱贫”发挥了极大作用,真是一举两得之事。
赤列家的院子很大,看上去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还没完工的院子里摆放着建筑材料,还有拖拉机。牛圈里拴着五头正在吃草的黄牛,他的藏式小楼建得很漂亮,二楼的七八间房子围出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平台空地,玻璃顶棚把平台照的透亮就像个小院子。藏式漆雕的木沙发倚墙摆放,前面是一排藏式茶几。这是他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喝奶茶喝青稞酒,聊天看电视。赤列的客厅非常讲究非常古典,完全是典型的藏式装饰:四柱八梁的结构,色彩丰富的漆雕,柱子和顶棚上的藏式漆画,每一幅都是有故事的。客厅正中的藏式半截柜上,悬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藏族同胞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面是两个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时,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农牧民的“酥油茶壶”。赤列说:“这可是习主席送的礼物啊,我一直都舍不得用。”
赤列家的房子是从2009年开始动工的,积攒点钱就建一点,“也就是这三年进度最快了,今年正式入住了,因为现在有钱了。”赤列说:“这个房子包括政府补贴,一共投入了25万多元。下一步一楼还需要做装修,还需要建一个现代化的洗手间。”说到这儿,赤列的脸上流露出他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自信。他说,“我现在每天看着树林子,心情好了,身体感觉比过去也好多了,也不太容易得感冒了。”赤列认为,过去的病毒大多和风沙有直接关系,因为很多病菌都是从别的地方刮过来的。
赤列的四女儿多吉普赤(右一),她站在茶几旁,不停地为我们添青稞酒。 火炎 摄
多吉普赤是赤列的四女儿,今年29岁。我和赤列交谈时,她一直站在茶几旁不停地为我们添青稞酒,她神情专注的眼神和敬茶中体现的热情令人感动。她是家里继父亲赤列之后,第二位从事造林工作的人,她在育苗基地专门负责民工管理。她说,“我在育苗基地看着培育的树苗,就有像看自己孩子一样的感觉,一天都放不下。树苗生虫、生病了,我心里很是上火着急。今年上半年,山东潍坊市在我们这里建成一个经济林实验苗圃:实验的种类有海棠、太阳李、葡萄和欧臻等好几种树苗。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培育过这种树苗,头一次种植后,效果很不好。基地就重新选出十几位懂一些种植技术的人员来种植。没想到第二次种植刚一开始就遇上了农忙用水,只能优先给农牧民农业用水,晚上才能轮到我们用,可是晚上谁来上班呢?我自己一个人真是顾不过来,就把家里的哥哥嫂嫂都叫上帮忙,一直干到天快亮才全部浇灌完。如今看着树苗长势很好,我心里的那种成就感,比自己领工资的时候还开心呢。”
赤列的小儿子次仁罗杰拿着手机来到客厅,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他的大孙女边巴普赤中考以590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前茅,只见赤列不由得一怔,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 火炎 摄
就在我们准备告别赤列时,他的小儿子次仁罗杰拿着手机来到客厅,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他的大孙女边巴普赤中考以590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前茅,这将意味着她能上拉萨中学了。只见赤列不由得一怔,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
与赤列同村的护林员西洛,今年59岁。当护林员之前,他主要是以放牧为生。他家现有100多只羊和10头牛,还有十多亩自己的耕地。
藏族护林员西洛在自己家的客厅。 火炎 摄
西洛有四个孩子,除了儿子到藏北去打工,三个女儿也都出嫁了。
西洛回忆起2013年之前的情景时说,雅鲁藏布江北岸这一带,光秃秃的寸草不生,每年的1月2月刮起风来,真是啥都看不见,连家门都不敢出。如果在地里干活的时候遇上大风,都能把人吹跑,大风过去,带的干粮不管咋样包好,都能吃出沙土。这里开始要造林的时候,我也和村里的人一样还有些观望,估计种植不了,没想到真的成功了。我加入了护林队后,每天都要去看看种植的树,有没有虫害,有没有缺水。如今啊,看着我们种的树苗一天天长大,感觉心情特别舒服。”
西洛指着老杨树说:“这树很有可能就是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种下的吧。” 火炎 摄
西洛告诉我说:“其实,我们家一直都有种树的传统,我爸爸的爸爸就在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前屋后种了许多树。我记得我爸爸那个时候就很喜欢种树。如今我又继承了祖辈们的传统,也不停的在房前屋后院子里种树。现在我家这一片地里,总共有三百多棵藏川杨了。”
西洛带我们走出院门,眼前是一片成荫的大树,树下是流动着的小溪。西洛指着路边一棵老杨树说:“这可能就是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种下的吧。”
西洛家为什么喜欢种树呢?西洛笑着说:“很简单,一来是就是为了盖房子用。最重要的是留给子孙后代。有人说,父辈种树只有儿子能享受到,这是不对的说法。这棵树都盖过几代人的房子了。”
在返回县城的途中,看着远处一片片树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我在想,如果把雅鲁藏布江比作西藏人民的母亲河,那么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就应该是佩戴在母亲身上的一块绿色的翡翠吧。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