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  >>  正文
火炎: 哎呦,有这样一个好地方
火炎
2017年08月01日

西藏日喀则的南木林县有个艾玛乡。

艾玛,翻译成汉语就是,“哎呦,有这样一个地方”。

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南木林生态示范区,种植的树苗在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火 炎 摄)

“艾玛乡位于湘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北岸,是一个东西走向的风口,风比别的地方要大很多,加之它是一片戈壁荒滩,每年冬春之际,这里风沙弥漫,连草都不长,更别说种树了。”艾玛乡乡长丁坤告诉记者。

2013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的边巴扎西就“两江四河”流域造林工程建设情况来到南木林的艾玛乡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将雅鲁藏布江北岸打造成综合生态示范区,上升到西藏自治区战略。第二年的3月29日,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作为“两江四河”造林的启动地,铲响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的“第一铲”。

南木林县县长王顶峰是建设“南木林生态示范区”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他说起当时的情景:“那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高原人工植树造林活动,南木林县是举全县之力投入到示范区的建设当中。当时的雅鲁藏布江北岸,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很多同事在工地上,整个一个土人似得,我都认不出来了。”

同样是种树,用的力气和内地完全不同,据专家化验测试,这片戈壁滩土地的有机含量为零,内地的树种到了这里肯定不适应,根系扎不下去,很难存活,所以栽树的坑里,不仅需要客土,施大量的农家有机肥,而且还要确保水利跟上。

“三月份,在内地的一些地方已经是春暖花开了,这里还是冰天雪地,而且风沙还特别大,挖树坑的挖掘机碰到下面的冻土直冒火星子,就是这样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这荒滩上挖坑、客土、植树、施肥、浇水,干得真是热火朝天。”王顶峰回忆说。

王顶峰县长:“我们硬是在这荒滩上挖坑、客土、植树、施肥、浇水,干得真是热火朝天。” (火 炎 摄)

三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县道两旁长满了油菜花,还有当年种下的树苗。蓝天白云,绿树黄花,五色经幡,如诗如画,朱红色的藏式民居点缀在大山与江河之间,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藏区美景。

“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总规划面积42万亩,计划17年完成,沿通县公路分东、西两个片区。按照因地制宜,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内容包括植树造林15.1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防沙治沙和封山育林18万亩,青稞高产和艾玛有机土豆种植5万亩,绿色通道383.8公里。”王顶峰说,生态示范园的建成,仅就植树和管护这两项,为当地群众增收近3500万元,今年植树造林及病虫害防治增加现金收入23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群众增收与生态建设的互利共赢。这一点,艾玛乡的老百姓们感触最深,收益最大。家乡的巨变他们最有发言权。

“造林前的北岸,每到冬春的时候,沙尘暴不断,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连只鸟都飞不过去啊”。藏族护林员赤列老人说。今年62岁的赤列是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德庆村村民。

有着九个孩子的赤列,是2014年加入生态示范区护林队的,之前是村子里饮用水的管理员,一年收入不到两千元。除了做农活赚点钱,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家里生活比较拮据。

赤列说:“造林之前,我们就靠自己仅有的土地种些土豆、青稞、萝卜和油菜,勉强维持生活。即便是这样,要是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也会大大影响到地里的收成。”

“2013年,我们这里开始筹划建立造林示范点,也就是要种树造林了。说句实在话,刚刚开始的时候,村里大多数人从观念上还是不太接受的,觉得在戈壁滩上种树,祖祖辈辈都尝试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还有可能占用一些庄稼地和牧场,担心自家的利益受到影响,都带着一种观望的和消极态度对待这件事。”说到这里,赤列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使当地农牧民们接受在戈壁滩上种树造林这一现实呢?

南木林县林业局曲桑副局长是这样说的,“先让树活下来,以理才能服人。在造林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先行,水利先行,根据当地土壤、水源、立地条件,本着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分步有序推进的原则,严格把好规划设计、苗木质量、挖坑标准、栽植技术、浇水培土这五个关键。

到去年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植树造林3万余亩,栽植新疆杨、榆树、柳树、藏川杨、小青杨、紫穗槐、沙棘等各类苗木167万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50公里,造林成活率达95%。完成平整土地1.575万亩,移土42.25万平方,排沟式挖坑2.2万亩,点挖0.2987万亩,修建生产道路64.6公里、水渠95公里以及2个200立方米的发酵池。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生态建设大格局,保证了:‘造一片保一片,种一片活一片’。”

县长王顶峰说,“过去这里是留不住人,地上不长草,连牛羊都喂不了,所以乡里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国家投资种树,让当地的群众受益啊。随后的林业补贴、生态岗位都是让老百姓得到了生态之外的实惠。他们现在可以不离乡、不离土就在家门口挣到钱了。”

赤列深有感触地说:“种下的树竟然成活了,真是奇迹。就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我们才积极行动起来的,并主动加入了护林队,边种树、边护林。没想到的是,一个种树的事情就让我们的经济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几倍,而且原来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也因为造林改变了气候,还有了增加,一年下来至少都增加3到5万元的收入。”

“南木林生态示范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为“扶贫脱贫”发挥了极大作用,真是一举两得之事。

赤列家的院子看上去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还没完工的院子里摆放着建筑材料,还有拖拉机。牛圈里拴着五头正在吃草的黄牛,他的藏式小楼建得很漂亮,二楼的七、八间房子围出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平台空地,玻璃顶棚把平台照的透亮就像个小院子。藏式漆雕的木沙发倚墙摆放,前面是一排藏式茶几。这是他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喝奶茶喝青稞酒,聊天看电视。赤列家的客厅,雕梁画栋,做工讲究,完全是典型的藏式装饰:四柱八梁的结构,色彩丰富的漆雕,柱子和顶棚上的藏式漆画,每一幅都是有故事的。客厅正中的藏式半截柜上,悬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藏族同胞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面是两个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时,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农牧民的“酥油茶壶”。赤列说,“这可是习主席送的礼物啊,我一直都舍不得用。”

赤列家的客厅,雕梁画栋,做工讲究,完全是典型的藏式装饰。 (火 炎 摄)

赤列家的房子是从2009年开始动工的,积攒点钱就建一点,“也就是这三年进度最快了,今年正式入住了,因为现在有钱了。”赤列说:“这个房子包括政府补贴,一共投入了25万多元。下一步一楼还需要做装修,再建一个现代化的洗手间。”说到这儿,赤列的脸上流露出他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自信。

他说,“我现在每天看着树林子,心情好了,身体感觉比过去也好多了,也不太容易得感冒了。”赤列认为,过去的病毒大多和风沙有直接关系,因为很多病菌都是从别的地方刮过来的。

在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进程中,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技术还是种苗,山东潍坊市的援藏工作都做得十分扎实有力。

来自山东潍坊市的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常委副县长王永刚说:“2015年山东援藏投资900万元,在艾玛乡恰热村建设了890亩苗圃基地,主要培育海棠、藏川杨、竹柳、榆树、新疆杨等多种优质苗木,目前已完大苗区苗木栽植6万余株,扦插区苗木栽植232万余株、小榆树栽植31万株、扦插棒棒7万株,栽植栾树1000株、培育黑枸杞6000株、假植各类苗木5.25万株。完成3座温室大棚架设、1500株优质葡萄种植及3900米网围栏架设。2016年苗圃出苗6万株,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待全面建成后,可形成年产300万株的能力,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年将为县财政增收2000万元,成为南木林县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下一步,还将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苗圃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建立苗圃管理长效机制,为苗圃健康、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山东潍坊市援藏干部、南木林县林业局副局长刘海佳在介绍经济树种的培育技术。(火 炎 摄)

赤列的四女儿多吉普赤是家里继父亲赤列之后,第二位从事造林工作的人,她在潍坊市援建的育苗基地专门负责民工管理。她说,“我在育苗基地看着培育的树苗,就有像看自己孩子一样的感觉,一天都放不下。树苗生虫、生病了,我心里很是上火着急。今年上半年,潍坊市在我们这里建成一个经济林实验苗圃,实验的种类有海棠、太阳李、葡萄和欧臻等好几种树苗。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培育过这种树苗,头一次种植后,效果很不好。基地就重新选出十几位懂一些种植技术的人员来种植。没想到第二次种植刚一开始就遇上了农忙用水,只能优先给农牧民农业用水,晚上才能轮到我们用,可是晚上谁来上班呢?我一个人真是顾不过来,就把哥哥嫂嫂都叫上帮忙,一直干到天快亮才全部浇灌完。如今看着树苗长势很好,我心里的那种成就感,比自己领工资的时候还开心呢。”

登上示范区的瞭望塔,放眼望去,雅鲁藏布江北岸那一望无际的示范区,在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犹如春天一般。

曲桑副局长说:“通县公路南延段已初步成为一条绿色线、生态线、文明线。示范区沙尘天气次数同比减少1/3,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风沙小多了,环境比三年前美多了,北岸的戈壁荒滩已变成了生态绿洲。,也为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给雅鲁藏布江北岸旅游综合开发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植树造林一定是三分种树,七分管护。在高原、高寒、荒漠化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尤其更要强化后期管护。为了落实自治区提出的‘六防’(防病虫害、防干枯、防盗伐、防牲畜啃食、防非法侵占、防森林火灾)以及 ‘选好苗、保证水、加强管’的精神,山东省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投资120万元,在生态示范区组建了一支30人的专业管护队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主要负责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围栏维护、冬季树木养护涂白和防火等工作,并配备了水车等必要的设施。护林员们在人员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保障林地灌溉需求及各项后续管护工作,实现了生态示范区无缝隙管理。” 曲桑说。

今年56岁的藏族护林员群培告诉记者:“2008年我就当上护林员了,那时才四十多岁,当的是路网绿色通道的护林员。2014年又来到生态示范区当护林员。”

问他,现在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他说,“那比过去看管的面积要大的多了,收入也高了很多。而且这里能学到过去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一些护林的基本知识,慢慢还学会了发现树苗的一些病虫害。当好护林员不光要有责任心,还必须要坚持原则。有些农牧民乱砍树、乱放牧,只要遇见,我会不留情面地去制止。我用道理说服他们以后不要这样,其实他们还是听劝的,慢慢就会养成好习惯的。”

藏族护林员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表明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心。(火 炎 摄)

尽管他们语言不多,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期盼。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干起活来你会感觉到他们是用一举一动表达着他们的热忱与激情。对于示范区不断成长壮大的事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表明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心。这就是遍及高原藏区的民族精神,他会让你感觉到他们是在用心血建设自己的家园,用行动坚守国家的绿色屏障。

自从示范区建设开始以来,这里慢慢发生着变化,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明显变化,过去,当地农牧民在政府补助下,一面种植土豆、青稞和油菜,一面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如今,植树造林使得环境发生了改善了,风虽还是照旧刮,但沙尘却少了很多。再就是村民们的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出门在外打工的多,现在都逐渐返乡加入到植树、护林和植草的队伍中来了。也就是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过好日子,何乐不为呢?目前村民仅就植草这一项户均增加收入都达到1700元以上,如果家里有护林员,工资一年13000元,还有植树和后续管护期间,补助每天100元,如此下来,就根本不用外出去打工了。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产业扶贫与环境改善齐头并进的效果。

藏族女护林队员白玛拉姆(前)和妹妹格桑在修剪树苗。 (火炎 摄)

52岁的艾玛乡柳果村村长米玛,当过四年兵,复员后先回到南木林镇嘎布村担任副村长,2002年迁到柳果村并担任村长直到现在。

他说,“刚迁到这里来的时候,真是被这里的沙尘暴所震撼。每遇沙尘暴,那真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什么都看不见,一夜之间房屋门前能堆起20厘米厚的沙土,推开门都费劲。记得还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因为要盖新房,就住在空地的帐篷里,有一天,正在干活,突然沙尘暴来了,我们就赶紧往帐篷里跑,结果风沙太大,根本看不清方向,居然跑到别的村子里去了。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吧?如今有了生态示范区可大不一样了啊,真是‘有风没沙’了。”

事实是最能说服人教育人的。

环境发生了变化,连群众的心态和健康都发生了变化。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生态产业,让艾玛乡三年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坝子上有一片大面积的沙棘示范林。

“沙棘在别的地方都被称之为灌木林,在我们这里竟然长成了乔木,这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吧?”王顶峰自豪地说。

沙棘和榕树是一类,独木能成林。可以从地底下繁衍出许多根系,慢慢又长起了独树。沙棘枝干的刺长得很长,牲畜一般不敢靠近,但它的叶子有是很好的饲料,采摘下来可以喂牲畜。到了秋天,这里还会引来各种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小动物,像野鸽子、黑颈鹤、野兔子、草狐狸什么的。

“植被改良了土壤,树下面开生长各种草类。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有专家不相信能在这荒滩上种活树木。高原上每一成活的树木,都凝聚着人们的心血。”王顶峰看沙棘,就像欣赏鲜花。

谈到未来,王顶峰说:“把树种成活,就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并不意味着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们还要有责任把它们养育成材,广种成林。打造高原生态屏障,共享蓝天碧水绿地,的确是任重道远啊。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是高原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的积极探索,对高海拔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为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藏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日喀则、美丽日喀则’作出新的贡献。”

南木林在藏语里是“圣地”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叫做“南木林”。过去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示范区圣地。无愧于名副其实。

我们能不能把如今的南木林县艾玛乡诗意的理解为“哎呦,在圣地,有这么一个好地方”?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