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彪  >>  正文
耿彪:跨界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耿彪
2017年09月07日

互联网发展至今经历了从PC端到移动的端的辉煌,而从移动端应用延伸出来的更多的是面向用户服务的应用级别产品,用户占据着主导用作,无论平台是要融资还是上市,首要的指标就是有足够的用户数据基础,才能体现出其商业化价值。而今,在移动互联网继续深化、创新的基础之上,互联网下半场的服务融合、商业共赢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Keep是一款健身类型的APP应用,但因为业务倾斜向着社交健身的方向发展,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近日接入小蓝单车就是其跨界融合的开始;摩拜将要推出动感音乐单车共享服务,而这正是共享单车的横向化发展;映客被宣亚国际收购超过48%的股份,双方的品牌融合度更高,而宣亚是主营品牌、广告业务的,这手牌怎么打相信宣亚也已经有了计划。以互联网创新业务为主体的企业正在和传统企业进行着深度的融合,而这个融合正是打开互联网下半场的一把钥匙。

近两年国内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曾经的BAT到现在的滴滴、摩拜、ofo以及今日头条、映客、花椒等,共享服务、直播平台、自媒体平台等商业模式种类繁杂,但终究离不开商业的本质,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要走向盈利。豆瓣、天涯等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苦苦挣扎,反而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从互联网巨头、独角兽到新兴的创业明星,互联网正在慢慢走向成熟,那么,在行业市场成熟之后呢?未来的互联网发展到底会怎么样?笔者认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野蛮时代正在成为过去,而真正的大融合时代已经来临。

实体与虚拟商业都是商业,本质并未改变,互联网下半场已来

正是因为互联网发展太快了,传统商业跟不上才导致出现了“晕吐”现象,不少传统企业因为转型互联网失败而失去了行业竞争的本钱,这本来也是无可奈何的。互联网流传这样的一句话:“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是否距离疯狂又近了一步?在仅仅10年的时间中国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令人惊叹的地步,甚至于要跨过欧美的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无现金时代,这是很可怕的,也是人所所恐惧的,他们害怕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害怕自己成为商业市场的牺牲品,而谁都不敢说自己是这个时代的掌控者,这些弄潮者必然要推波助澜,但他们同样也深处漩涡之中。

如果说在PC时代互联网仍然有着一定的可控性,那么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这个可控制的度就很难把握了。监管也未能够跟上市场的变化,限制太严格就会出现一刀切、一棒子打死的情况,手太松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只能是从严管理,再慢慢放开,这必然是需要时间的一个发展过程。

百货公司、商超、便利店、市场以及其他行业实体在互联网插入一脚后,交叉融合便开始,诞生了o2o商业模式,不过大多互联网企业扮演的是中间商的角色,依然没能摆脱行业的限制,所以,在传统商业实体的压制下依然难以发挥其颠覆行业的功能,他们只有被巨头吞噬后,在更大的平台体制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归电商的本质,企业要想盈利就要通过买卖、交易来实现的,这是传统实体必须要走的,也是互联网企业要走的。只是实体企业交易的产品是实物,而互联网企业是虚拟的服务,不过在本质上依然无法逃离商业的范畴。

跨界融合并非是简单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合才是最终目的

也有人会说,早就有融合了,类似于平台之间的接口合作是很普遍的,但我们这里说的跨界融合是深度的融合,是要把身家性命放进去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共享一下数据接口、互换一下平台的流量这么简单。

我们看到的是融合背后的东西,无论是Keep、摩拜,还是映客,他们都在自身行业中有着很高的影响力,产品的用户基础、盈利水平、商业化价值能吊起其他行业合作者的胃口,在自身业务进入瓶颈期后,跨行业、跨平台的融合就会出现1+1>2的效果,这也是未来互联网与实体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这里所说的深度可以理解为两个程度的概念,一个是“共生体”,类似于阿里和苏宁、京东和沃尔玛之间的关系,一个是纯粹的入股收购模式,所以融合双方必然是存在可利用利益的主体,相互之间的高度认可和从战略到战术的深层次配合才是着力点。

有人说阿里和京东之间必有一战,也有人说BAT要被MAJT代替,毕竟互联网巨头在极短的时间便崛起,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其中不少巨头都参与争夺下半场的入场券,所以不少融资企业看中的是巨头手中的资本力量,殊不知巨头看中的是他们的全部,入局意味着失去大量的主导权,被融合和被抛弃必选其一。

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之间、实体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仅仅是互联网下半场开始的一个信号,当二者完成深度的商业融合才是互联网下半场真正的开始,届时到底会是怎样的局面,或许你我都还难以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管理员】
科技专栏作者,专注企业实战电商转型。